校园门口审视的眼睛


  今天下午有事情提前到学校接女儿。等了半天,女儿才举着班主任老师手写的字条,来到门卫室前。我站在不锈钢的栅栏大门外,门卫严厉询问女儿的声音穿透玻璃门窗进入我的耳朵。小女儿小心地解释着,并用手指指我所站的地方。然后我看到女儿在一个登记本上填写着什么。随后,门卫把对外面的一扇窗子开条小缝,没有语言,把手中的登记本朝我扬一下。我反应还算快,马上明白是要我过去签字。

  其实早在我等待女儿的时间里,门卫就不只一次地透过玻璃窗子用一种警惕的眼光扫视我。那样的目光里充满了审视,对嫌疑犯的审视,对敌对分子的审视。这样“审视”的目光我其实很熟悉,在儿时候看过多遍的电影里,那些手持红樱枪检查路条的少年对每一个过路人是这样的目光,那些充满了正义的解放军战士对伪装成百姓的敌人是这样的目光,而且,在我儿时的生活里,也常常以这样的目光审视周围的每一个人,看看他们是不是偷了集体的玉米或小麦……在这样一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本来心情还不错的我被这样的目光扫视过后,感到浑身不自在。我下意识地低头看看自己的鞋子和裤角是不是因为下雨而沾满了城市里的黑泥。并没有。我只好挪一下自己站立的地方。但过不了多久,仍然再一次地经受那样扫视的目光。我再次下意识地理理自己并不乱的头发,还算十分整洁的衣服,好让自己看上去无论如何不像一个值得让人怀疑的“坏人”。

  接出女儿,尽管女儿仍然像以往地叽叽喳喳,迫不及待地向我说起她这一天里在学校经历的事情,谈论起她的同学朋友,也谈她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并谈自己对明年中考的忧虑和信心。而我几乎不能静下心来听她的这些话,更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她一起讨论,一起憧憬,一起分析。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不是滋味。

  当然,我的不是滋味并不是因为今天我被那样的目光审视了。其实从这个国度里成长起来的人,哪一个不曾无数次地经历过这样的目光的审视呢?我不是滋味的是,我明白今天下午经受这样的目光审视,是因为最近在我们国家里发生的一连串在学校幼儿园杀害幼儿的事情。政府的应对方式是在学校里安插了保安,学校周围布满了警察。作为一个一向胆小怕事的人,一个一向守本分的人,每每走过这样“全副武装”的地方,心里总免不了产生一种胆怯,好像那些“全副武装”是针对自己而设。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但我确实产生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像我一样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产生类似的胆怯,或者说“心虚”。俗话说“做贼心虚”,可是我清楚我确实没有做贼。就像小时候,每每老师因为某个同学丢了一支铅笔而用同样的目光审视全班同学时,我都会脸红心跳。也像成人后,每当领导开会厉声指责有人工作不认真时,自己都会觉得这样的指责是针对我而来的。尽管,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并无半点不尽责。

  所以,面对这样的全副武装时,我确实是不是滋味的。特别是今天下午,看到女儿那副天真无忧的面孔,看到女儿在我的身旁叽叽喳喳,我就突然有了一种很悲凉的情绪——我的天真活泼的女儿,就这样生活在这个被“武装”起来的现实里?这样的“武装”在时时提醒着你,这个社会是不安全的,是需要警察来保卫、来维持一种安全的。问题是,我严重地怀疑,一个社会如果靠大量的警力来维持某种“安全”和“稳定”的时候,这样的安全和稳定真的能有保障吗?在美国,那个常常被我们的主流宣传媒体指责“不安全”的国度里,可是允许私人持有枪支的啊。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这里,也允许私人持有枪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所以,前几天温总理就这些杀害幼儿的事件发表谈话时说到:要寻找造成这些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我支持温总理。因为温总理明白,一个社会如果仅靠警察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真正的安全和稳定的。必须寻找造成这些不稳定不安全的深层的社会原因,来解决它。一个社会的稳定,必定是这个社会结构的稳定,而不是靠外力来强力维持的稳定。只有这样稳定的社会结构,才有可能提供给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以真正的安全。比如允许私人持有枪支的美国。

  至于我们这个社会目前出现的这些不稳定因素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温总理没有说。我也不说。但我想,不论是我,还是温总理,还是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的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