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根廷贸易磨擦的原因


  中国对阿根廷豆油的禁运争端并没解决,中国商务部以阿根廷豆油含水量偏高而停发进口证。如果质检反过来,是阿根廷对中国质疑食品质量,不会引人惊讶。由中国质疑世界农业出口大国的豆油质量,禁运的借口有些牵强。且不论其中的贸易参与者的猫腻和中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排斥心理的作梗,只从质检理由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和阿根廷上层贸易政荣决策者相互了解的缺失。

  据《国家报》6日报道,阿根廷政府决定对部分进口食品采取限制措施。阿内贸国秘莫雷诺日前称,阿政府将要求其主要连锁超市停止进口国内也生产的外国同类食品。该限制措施拟于6月1日起实施,其中包括意大利通心粉、德国啤酒、西班牙橄榄油和瑞士巧克力等。

  此举措的出台是为防止由于由欧元走弱带来的进口食品对阿根廷国内产业的冲击。超市经营者认为,这一限制可能引发新一轮国内食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对中国的一声警告,每年中国超市向中国进口的、上百个货柜的、不合检验标准的中国食品,将受到关注。

  据悉,中国街和ONCE贸易区的华人商店,近日已被警察多次封街搜查,损失惨重。华商叫苦连天,咒骂中国官方祸及侨民。

  中国继而转向巴西和南美其它国家寻找进口豆油渠道。可见中国并不了解阿根延食品加工业的老板是巴西和智利。而生产技术和种子是阿根廷的。如果认为阿根廷豆油质量不合格,南美乃至世界的豆油都不应合格了!中国为何弃阿另求新欢呢?

  中国与阿根廷积怨成仇产生贸易磨擦。贸易之怨在于了解缺失。

  首先,中阿双方贸易停留在民生低附加值的产品层面。这种交易量大利薄,加上两国距离遥远,这种交易链是非常脆弱的。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供需两亏。这种低价值商贸的出路在于技术转让或相互投资于生产企业,从生产基地上结成市场伙伴。

  巴西和智利是南美同盟国,深知此道,收购了阿根廷农牧加工业70%的股份,形成了互利共嬴的贸易伙伴。印度在非洲主要投资农业用于出口,与非洲的国内农产品贸易并无冲突。中国对阿根廷投资矿业,且不论长久是否赢利,在五年内都不能扭转双方贸易顺差,两国贸易冲突是中冶造成的。

  投资于对方已经赢利的主要出口产业,是克服贸易壁垒的方法之一。矿业也是阿根廷出口产品,但牵涉到民族国家的政治难度,世界上还无法克服这层“铁布衫“,初涉世界贸易投资的中国有些自不量力。

  反过来,阿根廷对于中国制造投资太少,几乎是零。这与阿根廷不思海外发展,人口少而安居乐业的传统有关。中阿双方政府花费加强沟通介绍,吸引双方民间的投资兴趣,是可以解决的。

  中国官办的五矿驻阿人员,猫在布市不介绍中国家电、机电和机械产品,华企因金融支持缺乏,无力支付阿根廷国家机电类的质检费用,造成阿根廷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的家电机电机械产品,一片空白。就连落户美国巴西的海尔和格力,都不光顾阿根廷。只有福建义鸟的小商品“偷渡入关”小打小闹零售市场。

  当然,中国机电产品的一些形式与阿根廷的传统习惯有很大差别。例如家用冰箱,阿根廷家庭喜欢用结霜的老旧冰箱,冰柜大量用于商业。中国结霜冰箱巳不再生产。阿根廷房间习惯上偏小,以便保暖恒温。所以14寸和21寸显屏的电视畅销。小城市和老人甚至喜欢黑白电视,这些机型中国也停产了。燃气加热器系列的电子自动点火器,阿根廷的安检机构认为危及生命的家用自动器不耐用,安全性不及老式的热传感器开关,所以禁止了中国乡镇流水线生产的“电子打火产品”。而中国媒体炒作为贸易保护政策。电器制品的插头插座,南美已经规范模式单一化,全国使用单一格式。中国制造的多种挿头,在南美是无法接通电源的。而市面上严禁出售多功能挿座。凡此种种还可以列举一大堆。

  日本商人认为这些问题都属于文化的差异,是可以逐步加深了解融合的。这种文化融合绝不是孔子学院所能承担的课题,而是要贸易商和当地人混居一段时间才能成一家人。华商做到了。央企是盲人骑瞎马的骄兵残将,金砖四国中,只有中国在国际上四处碰壁,还不准指点,后果堪忧!

  除文化上的差别之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与阿根廷都很落后。2009年10月,在持续一周的时间里,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在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发表了共分五个部分的系列演讲,阐述了他对危机中的金融市场、政治体制和开放社会的思考与主张。在第五日的演讲“未来的路”中,他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将如何重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由中国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

  他讲了相关反身性(reflexivity)的问题,即当事者的思维与现实情况的双向关联,以及错误理解和错误观念对现实情况形成的因果关系。但这两种影响都很奇怪地被忽视了。这些影响给事物加入了不确定因素,结果是除了非常简单的情况以外,几乎不可能预测未来。

  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社会科学研究院Albert O. Hirschman奖的首位得奖者。达尼·罗德瑞克 (Dani Rodrik)指出:“世界经济的历史显示了这种三难困境的存在。”他强调说:“只有在限制全球化的情况下,民主才能与国家主权和平共处。如果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保留民族国家,我们就必须舍弃民主制度。如果我们同时要民主和全球化,那么就必需将民族国家抛到一边,致力争取更多国际上的管理。”(《希腊危机给世界经济的教训》2010-05-14英《金融时报》)

  索罗斯在《中国的未来》一节中说:“全球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迫使所有国家取消监管,但要反过来做则很难 – 让所有国家接受统一监管条例将非常困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这促使他们会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崛起展现了一个与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根本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我们可称之为 “国家资本主义”, 以区别于在华盛顿共识旗号下的“国际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建立在国家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已开始初露锋芒,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并力图纠正时,中国在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打交道时,又在重复这些殖民国家的错误。为了能接近这些自然资源,中国在与这些国家的统治者打交道,而忽略了那里的老百姓。这有助于压迫性和腐败的政体维持政权。这样的结果不好,但中国不是唯一对此有责任的国家。“

  达尼·罗德瑞克和乔治·索罗斯都指出民族国家对全球化的不可调合的抗拒,阿根廷的政党是老牌的殖民者,所以海外投资非常谨慎,一直利用欧美血缘关系淡化民族冲突进行国际交往贸易,虽不大贵,却自二战至今从不亏本。

  值得强调的是:英国石油公司马岛试钻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正以惨痛的教训警告阿根廷和巴西以及南美各国,世界上最老牌的英国石油公司开采深海石油都困难重重,靠对地球一声吼采油的中国矿业农民工,能否担起开发南美能源矿产的重任,值得中国阿根廷双方三思。

  中国五千年的闭关,尤其是1949年后30年的被封闭,一旦拥金自傲,喜大贪功,盲目出击,勇踏民族敏感雷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政怨的淡化,而对民怨的高涨掉以轻心。阿根廷在保持8%的GTP增长的不受注意的政怨动乱中,民怨不大。两国的模式更要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本周,阿根廷政府为了总结200年独立后的历史经验,在世界上最宽的“7月9日”大道上建筑封闭的巨型长廊,展出阿根廷历史图片和文物,准备在5月25日独立节隆重庆祝阿国独立200年大庆。克莉斯蒂娜将率团于6月1日在上海世博阿根廷馆,再次庆祝独立大典。

  女总统在弘扬民族主义的大庆典中向中国展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