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3日开始至今,泰国“红衫军”与军队的暴力冲突已导致近40多人丧生,300余人受伤。曼谷此次的社会动乱,再次给泰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带来了不安。其本身对泰国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从今天开始(5月19日),泰国政府派出军队开始清场。从目前的情况看,泰国政府似乎已经控制了场面。这一场冲突看来也可以暂时地划上句号。
但一时冲突的结束,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泰国政局和社会动乱的继续存在。因为红衫军的政治诉求没有实现,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本身就是泰国社会所固有的顽疾。要从根本上铲除产生动乱的根源,显然不是依靠军队的装甲车或是其它武力就可以实现的。从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的军事政变开始以来,泰国社会便进入了一个不断发生动乱的状态之中。无论是“黄衫军”还是“红衫军”,他们所进行的各种政治诉求而引发的社会动乱,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的阶层,从原来固化的状态下到被打破之后所必然产生的。加之泰国不完整的民主政治与制度,在司法缺乏独立性,在名为君主立宪,但泰王却拥有近乎神圣地位,以及军队对其无限的忠诚等等各种因素集合在一起,也就产生了现时下的泰国政局。
在他信之前,泰国的社会阶层可以说已经是完全固化的状态。居于农村的泰国人基本上是社会的贫穷阶层,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而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则是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可以说,是“贫是贫,富是富”,泾渭分明。但他信的执政,则打破了这样的一种固有格局。他信的一系列草根政策惠及农民,使得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他信得到了贫穷农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但与此同时,他信原来许以中产精英阶层的承诺,却未能兑现,导致泰国中产阶级以及富商集团的利益受损。由此,在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后,泰国精英阶层试图重新执政政权以及对他信及其亲信的打击,则引发了农民阶层的反弹。红与黄之间泾渭分明的阶层对立,事实只是他信打破泰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贫是贫、富是富”的固有状态之后,在缺乏协调相互妥协机制的条件下,双方剑拔弩张的必然结果,而其导致的社会动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必然。更进一步说,这是泰国原有的社会格局在被打破而无法重新整合、融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而红黄两派在政府主导权上的你争我夺,只是这样一种现实的表象化呈现。因此,可以说,只要泰国无法出现能够整合红黄两派势力的第三势力,或是有政治派别也脱离于原来固有的派别之争,使红黄两派所代表的阶层得到融合,那么,泰国这样的一种社会动乱,则将长期存在,并且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社会阶层固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后果是如何可怕。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他信打破了这样的一种格局,那么泰 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态。依笔者之见,这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在一个阶层长期受到压制,而另一阶层长期把持政权,主导社会,享受国家发 展带来的成果的断裂社会之下,出现冲突只是迟早的事情。打破这一格局的时间点越往后推移,则后果越严重,也将越难收拾。他信只不过是把这样的一种格局提前打破。所以,关键不在于谁打破了社会固化的阶层格局,而在于这样的断裂社会谁能将之重新融合。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泰国的民主化政治。在泰国近些年来的社会动荡中,民主政治一直是为人诟病的一个理由。但泰国是否真的民主吗?如果泰国的政治真的民主,那么为何军方可以推翻一个民选总理?泰国的司法为何不能独立?至于泰王的地位,由于泰国的宗教性质,暂时不予评说。因此,可以说,泰国不是民主化过头了,而是根本还没有完成民主化。而这几乎成为东亚地区,甚至于亚洲地区政治民主“失败”的共同原因。亚洲各国所与生俱来的各种文化与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或导致民主制度在亚洲国家的不完整出现。而这样的所谓民主制度,往往是畸形的,不完善的,因此,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政治。
总之,泰国政治上的红黄两派的争权夺利,只不过是泰国社会阶层,从固化到被打破的一种表面化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泰国社会阶层的 无法融合与断裂。在这一方面,或许美国的“大熔炉”社会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说明。美国社会的种族与宗教众多但却能相对地相安无事;尽管同样出现贫富差距,在有的地方,诸如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贫富差距也同样很严重,但美国的社会却依旧保持相对的稳定,依旧呈现出多元化的融合特征。为什么?因为其社会阶层能得到充分的流动,因为其社会是融合的,不是分裂的,各个族群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各阶层之间也不是固化的,而是处于变化的动态之中。所以,贫富差距不可怕,可怕是的这样的贫富差距长期得不到改变,贫的愈贫,富的愈富,社会断裂,阶层固化,一旦被打破,将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即使美国在政治上,表面上看似“混乱”,政党亦争权夺利,但却不能导致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混乱。这其中的缘由,社会的开放性与阶层的流动性,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