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传承的理念


原文地址:传承的理念作者:卢志扬

    我认为传承的理念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传承之精髓,在于它不仅突破了人类生命长度的局限,使真知灼见和美德懿行能够代代久传,泽被后世;更在于在传承中,经由人人相继和代代承传,教育的效用能够被有效放大。

 

    传承之于人类,就好比新绿之于戈壁。人类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文明的延续,知识的更新,行业的发展,都是一代代的后来者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结果。可以说,如果没有传承,文化保存和施惠众人的结果都会大打折扣。

 

    传承之要靠代代相继、人人相续,就好比荒漠植物之要靠发达的根系和抱团相生的习性。传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传是传授、传播和教育;承是承接、学习和接续。为师者传承,是传授的一方,学生就是接替延续的一方;另一相对应的说法,“承传”,是指为学者师承先学,以传后人。为师为教,以传承启下;为徒为学,以承传承上。人类文明的积累,依靠的无论是今天多现代的存储介质,还是曾经多原始的部落歌谣口口相传以记史,传承都是根基理念。

 

    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和教育环境里,传承却渐渐被人们忽视,只是在一些古风犹存的领域,比如千年古刹少林寺,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的独门绝技,仍保持师徒相传。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其实很讲“拜师学艺”,“门生弟子”和“不可辱没师门”这些观念,但在今天,学校里老师只是一个班一个班地教学生,教完就完了,没有传承的要求,学生们毕业后不谈师从,也不会有意识地用所学承传播惠,老师与学生间就宛若流水线生产产品。这种缺乏传承的教育实际上不能称其为教育,最多只能算是培训而已。传承,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责任。韩愈《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讲为师为学首先负有传承道义的责任。我们甚至可以说,无传承遑论教育。

 

    传承在放大教育的效用方面,潜力无可限量。我认为“教”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就对我的学生说过,我有许多知识都是在我开始担任大学教职以后学会的。民间有俗语:“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也验证了“教”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极好的检验知识掌握的方式。学生在学成之后,传承所学所悟,再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不仅能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自身成长,更使得人才的培养具有了永续性质。因为发扬传承,以所学播惠他人,就可以实现一种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级数增长方式,既扩大了教育在范围上的辐射力,也保证了时间上的延续性。

 

    还因为传承是一种从人到人的代代相继的活动,所以传承的教育理念有一个先决预设条件就是“以人为本”,孔子说“因材施教”,现代人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主体(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都与此相符。老师或师傅在面对学徒时,为了使自身学识后继有人,就会有意识地选择适合学生接收的传授方法,以利于一代代的学徒领悟承传所学。比如庄子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学问道理都是寓教于乐,寓大道理于小故事,堪称善教擅传。

 

    伟大的教育实践也多是依靠传承而产生深广的影响,比如一部《论语》,就是学生记录的老师的言行,又继续以此教导别人。所以,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对传承的认同,把文化教育的传承当成一种职责,会更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发展。所谓“唯赖传承,才有继往开来”。

 

    发扬传承的理念是我在帮助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个理想。因为现今中国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许多农村小孩没有机会获得和城里小孩同等的受教育条件,这样输在教育不公平上的结果,就是农村学生可能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有心之人在用各种办法帮助农村教育,我的计划就是发扬教育传承。

 

    我打算鼓励优秀的大学生用他们的所学所识去帮助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孩,每一个大学生做十个农村小孩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帮助这些小孩获得更多接受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鼓励他们的信心,开阔他们的视野。这种帮助要持久并延续,即:所有受到帮助的人,他们又有责任再去帮助十个需要帮助的农村小孩,将这种传承理念和爱心帮助继续下去。

 

    这样一来,我们让优秀人才自己得到帮助别人和回报社会的体验,让他们身上优质智力资源的效用得到更大发挥,也让农村小孩得到帮助,既是为农村教育做一些实事,也是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教育传承的重要意义。

 

    教育,必得用心,持久,传承,方才称得上是“教书育人”。所以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