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房价太敏感了,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再难也要上,人是不能没有自己思想的,否则就变成了愚民。现在能得到的数据有限,而变态的专家又太多,那我们就从大面到小节慢慢的分析,看看我们的能耐。
2003年以前愿意贷款的人并不多,并非是自己不想贷款,最主要的是受到家里的影响,老人们总觉得欠人钱心里难受,他们宁可东拼西凑借亲朋好友的也不愿意欠银行的,再加上刷卡消费还不流行,人们在售楼处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现金的买主不在少数,花花绿绿的钞票让人眼晕。总体来说,2003年以前城市化发展虽然不慢,但基数低增长快而已,购房人对房地产市场只是个懵懂的状态,那时的市场“钱不少,房子多,买的少”,商品房价平稳上升。
2003年~2007年,招牌挂等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调控政策“国六条”、“国八条”、“23号令”等等出台后,“十一五”的土地规划反而少于“十五”期间计划,随后为了防控2005年其大量涌入中国的国际热钱和CPI过快增长势头,出台了更多的信贷收紧政策(在2007年达到巅峰),但房价依然扶摇而上,人们开始懂得买房能够挣钱,炒房者开始步入普通大众的视线。那时的市场“钱少,房少,买的多”,没买房的人恨的牙痒痒。
2008年~2009年是个特殊的时期,前期由于信贷政策收的过紧,致使买房成本上升过快,再加上很多一线城市房价上升较快和外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人陷入恐慌,房地产投资全面停滞,楼市骤冷,成交量下降50%以上,房价虽然没有出现明显松动,但打折风气渐起;而后期政府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民经济损失惨重,调整了从严的金融政策,4万亿投资震惊世界,房价反而迅速探底,并在需求的支撑下再次回到了上升通道中。那时的市场“钱多,房少,买的旺”,同时全民似乎都接受了买房投资的理念,2009年下半年在全民投资买房的支撑下,连一直涨幅缓慢的二、三线城市也出现房价飞速上涨的情况。
很快,2010年来到了,房价在第一季度末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央企主导地王频出,甚至还幽默了我们可敬的温总理一把,不得不说大胆。年初似乎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优惠政策在逐渐退出,民营房企根本拿不到地,可先知先觉的房企开始从一线城市撤出投资转向二、三线新开发的经济热点城市,另一些开发商将资金转向商业地产。在人们苦恼之际,国家最严厉的政策出台了,“国十条”被誉为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史上最精准、最苛刻的调控政策,其严厉程度甚至在很多外国专家眼里都认为在国际上极为罕见,矛头直指炒房投机,甚至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市场预期急转直下,观望情绪相当浓重,一个月内成交量下降超过50%,房价虽然在停发高档住宅预售证的掩护下假摔了一把,但和2008年的情形极其相似。但经过政策的洗礼,这时的市场“钱少,房少,买的少”,很多人因二套房、三套房的认定贷不到款或付不起首付,大量炒房客处于套牢状态不知所措,前景也似乎变得很不明朗了。
我们应该知道,不知昨天哪懂今天,不看今天丧失明天。可惜真正能看懂今天也是少数,其中不愿意看懂今天的更不在少数,每个人都希望历史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发展,但那仅仅是幻想,不如意事仍常八九,不愿意适应环境的人,通常被历史所淘汰,更没有机会进入主流社会,最好的状态也就是随波逐流,庸度一生。
一、土地篇
全国为了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使原本就缺地的一线城市化发展被迫向老城区要地,拆迁成本的提升难道与此无关吗?而拆迁费、地价的不断提高,也同时推动着房价的提高,可人们的眼球除了看到野蛮拆迁外,似乎不明白这与房价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看到更多的人在利用拆迁机会耍流氓,获取更多的补偿款。
“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土地规划比“十五”期间还要少将近10%,可“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发展却是突飞猛进。以北京为例,每年拥入的人口达到55万左右,常住人口提前两年超过1600万的预计规划,看来超过1800万也只在弹指一挥间,可土地规划仍没做任何改变。明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土地规划还没有明确总量,但经济适用房、租赁房和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实际上我认为两限房居多)的土地供应要占住宅土地供应的70%已成为标准,还不清楚这个规划会持续多久,看来如果不变下个五年期间你如果没机会成为被保障对象,买房子就去挤剩下的30%吧。总结下来无论是保障人群还是非保障人群,你都要做好拼命争取机会的准备,因为大部分人低低不过低保户,高高不过富人们。
二、信贷篇
2009年中国信贷总量超过10万亿,业内专家认为2010年信贷总量应不会低于7.5万亿,但根据第一季度的信息反馈,全年超过7.5万亿似乎已是小儿科,而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量处于环比快速增长阶段,再加上通过其它渠道流入房地产的投资资金,总体信贷结构开始让人担忧。(相关数据请自行查询)
我们可以看的到实体经济的复苏比预计要缓慢得多,国家大量的信贷资金除了基础工程建设因审计严格而出的问题少外,其它贷给优良企业的资金流向似乎并不明朗,优质的央企、国企去年“被信贷”的情况是否严重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坊间早就有传闻说有的企业原本只需贷100亿,却被主管部门要求至少要贷300亿,他们能将多贷的资金用在哪?很多实体经济已经产能过剩,新兴项目风险必须控制,那么多资金需要还利息,不投资就亏定了,这些企业必须找出路,当然很多传言说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行业,例证就是地王都是央企拿的,呵呵,我不清楚,实际上外人也不可能清楚,只能瞎猜,银行和银监会肯定清楚,但从没有数据来说明去向,为什么我也不清楚,所以让人联想到房地产自然也不为过。
房地产的信贷已成众矢之的,再加上炒房投机的问题,信贷结构的调整选在房地产身上也就不言而喻了,减少购房需求,减少买房信贷需求,进而减少房地产投资信贷,降低提升预期,减缓漏网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也就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了,也自然逼贷了大量款的企业另想出路,毕竟有时候创新是被逼出来的,理解!所以不要指望政府会在短期内放开信贷的闸门,炒房的闸门更给你关上。
三、需求篇
购房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谈论不清的话题,因为需求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有时都分不清买房是为了住的舒服还是为了投资赚钱,又怎么会说的清楚呢。“十一五”期间每年进入北京的新增常住人口都达到55万左右,这还不包括短期流动性人口(全当待1、2年的人也算),则北京每年需要新增至少20万套住房才能满足需要,可北京每年的商品房待售数量只有10万左右,近期存量房仅剩3万多套。
我不清楚是不是每一户家庭或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套独立产权的住房,人们的生活目标仿佛就是为了买一套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而且还要够大才行。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梦想和追求目标,本质上是无可厚非的,可目前的社会引导并非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几乎把准备租房结婚或度日的人及家庭放在了被鄙视的橱窗上,这虽然存在着中国传统的含义(有家要有房),却把更多还无生存能力的年轻一代推到了悬崖边上,他们是在填鸭式中国教育体制下被损毁的一代,进入社会竞争的准备都没做好,却想着拥有原本需要用一生完成的事业。还有一部分年轻人竟然还拿着房本四处炫耀,我要告诉他们的家长:你们所谓的爱使你们的孩子丧失了更多,这样的温床培育出来的只有垃圾、肉蛆和苍蝇。
另外,还有很多舆论痛恨房产投机,却不严格分析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记得一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当我提出要区分对待正常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时,一位央视嘉宾用嘲笑的口吻说:你说的投资就是指长期被套牢吧,投机就是随时准备清仓跑掉的是吧。或许人们真的看不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但是以长期租售为回报根本来区别短期炒买炒卖的行为就能正确理解投资和投机的本质区别了。无论是政府和舆论似乎都没有很好的去引导,而是把所有除自住外的买房行为都推上了人民公敌的位置,仿佛一切的错误都是这些人造成的,真不明白难道国家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离开过投资吗?难道政府的资本投资就是正确的,民间的资本投资就是邪恶的,只能国富不能民富吗?其实只需要根据国情对不同情况购买房产进行不同信贷利率执行,以及对多套房产进行一定时期限售和分级征收交易税的政策,就可以区分投资和投机行为,完全没必要用一棍子打死的政策伤害所有购房者,请您理解一下,已买房的人也是人,投资需求和改善需求也是需求。
所以,别乱定义需求,需求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需求代表着所有的需求。从一线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北上广深津等一线大城市的人口已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上了,有预测十年后全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0%,城市房屋需求量只可能是大幅递增的状态,自住和投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对此,我更看好租金提升的空间。
对房价影响巨大的供应、信贷和需求三方面我都做了自己分析说明,我们可以看到:
1、土地供应能否有效放大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并可能呈现结构上的混乱时期,传导到市场上无论保障房还是商品房都可能造成供应短缺,而最可能受益的会是租房市场;
2、信贷方面已基本关紧了炒房资金的闸口,但偏偏也关紧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闸门,这对未来的判断极为不利;
3、需求方面自住需求永远不缺,他们缺的只是能力的分析,到底保障房填补上多少空缺还不清楚,而投资需求本次被打击的一败涂地,一段时期内很难恢复,再加上贷不到钱,需求到底如何没人知道?
那我们对房价的判断为何会混沌?从以上的分析你就应该明白,传递出来的信息几乎是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没有一致的方向性,我想这也是任志强在最近一个月写的文章中从没明确谈及房价走向的原因。
也许我们需要在混沌的世界里待一段时间了,别着急对房价做出判断。就态势而言,政府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势头,但毕竟市场不全由他们说了算,所以短期买房必须谨慎;从长期发展而言,中国的提升空间还大的很,北京离世界都市的距离还需要更多的投资完成,长期的趋势依然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