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有记者以“经济学家称十一黄金周应取消 五一不必恢复”为题,写了一篇报道。记者写到,清华大学假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曾多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取消“五一”黄金周。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但连续两年以来,都有两会代表委员提议恢复“五一”长假,其中不少是旅游界人士。他认为,“五一”黄金周没有必要恢复,“十一”黄金周也应在适当的时候取消。
这个报道很有意思:其一,清华大学假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多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取消‘五一’黄金周”,终于在2008年达到了目的。于是,今年又将矛头指向“十一”黄金周。其二,近两年来,“都有两会代表提议恢复‘五一’长假”,但没有达到目的。于是,以上所述,就被用来证明自己“取消”意见的正确性,并且趁机高调打出了“假日改革不应倒退”的旗号。
然而,即便如此,笔者仍不识时务地认为:“多次”未必代表了正确意见,“没恢复”也未必不正确。因为“假日改革”并不等于“取消”。
报道中没有详述“取消”和“恢复”的理由,只说了要用“带薪休假”来取代“黄金周”。我们可以想一想,迄今为止,诺大的中国,能够享受“带薪休假”的究竟有多少人?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主力的2亿农民工能够享受吗?是的,他们春节大多回家了,但这是以绝大多数人“中断收入”和“中断合同”为代价的。其他的社会各阶层,能够享受“带薪休假”的又有几何?斗胆估一估,应该不到三成。
设计一项政策,经济理性并非唯一的考量。在很多情况下,人文关怀可能是更重要的选项。在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已经被当作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说明的是,这并非出自对“黄金”的追捧,其主要目的在于休养身心、促进健康。反过来说,在中国国情之下,即使有“带薪休假”,平常天能够外出旅游的又有多少?不要忘了,在中国,上学的孩子连“不带薪休假”也是没有的。
节日放长假,更重要的意义是有一段“全国统一”的假期,可以令阖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能够一起外出旅游当然更好,但即使不外出旅游,在家歇上一段时间,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对人民休息权的保障。其实,长假期间,在家休息仍然是多数。即使是号称“大热”的2009年十一长假,按(“负责人”最不齿的)旅游部门的说法,也不过“超2亿”。且不说13亿中国人,即使是5亿城镇常住人口,也有60%按兵不动。再说,这段时间内旅途往返之人也不全是奔着旅游景点去的,相当一部分人的目标是“回家看看”。
枉为著名学府清华大学什么“假日制度课题组负责人”(自封的还是得到授权的?),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把领导和有关部门给忽悠了。也许,掀起底幕,这并非他和他的课题组的功劳。很可能是他们的建议正合资本的意(至少是暗合),所以才有此成就。之所以这样猜测,是因为“带薪休假”根本无望的2亿农民工,原本五一、十一还有双倍工资可盼,现在连这个盼头都被扼杀了——资本一方岂不拍手称快。
最后,说起可怜的“假日改革”,还不到十年就急急忙忙地“河东河西”轮回了一遭,实在算不上“进步”。再不济,也得等到能够享受“带薪休假”的人上了六七成再来谈“取消”啊。现在到好,到嘴的蛋糕被剥夺了一块,而得寸进尺的“负责人”还不甘心,还想剥夺我们到手的另一块。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作为替代的却是一个看起来很靓很诱人的画饼。
为了尊严,为了公平和正义,还我长假,还我休息权。
还我长假,还我休息权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