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据说也有N年历史了。但是,传统的、被看做是落伍的家族式管理依然在很多企业里延续着,采用这种传统的、不符合现代管理学理论和企业理论的管理模式的不仅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也不乏一些赫赫有名的大企业。
为何家族式管理能得以持续存在?
要说采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家不知道家族式管理的弊病所在,这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觉得有说服力。实际上,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有优缺点,家族式管理正是基于克服或弥补所谓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病与不足的需求下才得以延续。
现代企业的基本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而这一套制度极易导致所有权的被架空,使得经营权成为实权,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经理人革命”。经理人革命导致企业的命运实质性地被职业经理人所掌控,使得投资人的所有权被架空,进而丧失了对财产的分配权力和权利。
而家族式管理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模式,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经理人革命”的发生,即便是存在家族内部的利益冲突,即便是依然有经理人革命,但革命者毕竟还是自己家族的人,毕竟还是肉烂在锅里,肥水不流外人田。因此,家族式管理的存在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用于应对经理人革命的无奈之举。
市场经济使得一部分国人富了起来,也开始有“富人”阶层出现了。现在人们常常谈论“富二代”这个话题。其实,富二代在其父辈眼中,也有能干和不能干两种。富二代目睹父母创业经营的环境当中长大,很多对经营有着独特的感悟,天然变成了这个家天下的储君,这就为家族式经营的传承打下了一个重要的人才基础,家族式经营模式得以顺理成章地延续。如果富二代对经营缺乏领悟力,显得有点迟钝,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更有必要采用家族式经营了,因为愚笨的富二代更加难以驾驭聪明的职业经理人,最终可能导致大权旁落。子女少赚点钱当然比丢了钱要好。
家族式管理往往显得人治化,显得随意,显得有点“乱哄哄”,不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那样看起来一切有如ISO2000手册上的条文一样井井有条。这种混乱会造成不小的有形无形的损失。但这种损失也并非不为管理者所注意,而是他们认同了这种损失,一个经典的自我安慰的理由就是“把混乱当作成本”。
为何要接受这样的成本?因为转换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是要付出成本的,甚至是巨大的成本。外聘的职业经理人固然更有可能把企业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如果经理人闹起革命来,造成的损失就更难以估量了,所以两害相比取其轻,也就只好默认了这个成本。
实际上,即使是在没有经理人革命的情况下,规范严谨的管理也只能提高企业的产品品质和形象,并不能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换句话说,这种规范的管理带来的是长远利益,而非当前利润。
首先,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不是一个小数目的薪水可以打发的,这就是全球一流的CEO的高薪都成为舆论焦点的原因。那些容忍经理人革命的私人企业会放弃家族管理模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即全球性的企业高管薪酬问题。高管天价薪酬不过是把经理人革命从地下转到地面,并没有解决投资人所担忧的问题。当然,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来说,那是稀有劳务应得的酬劳。
但是,高薪并不能解决经理人革命问题,不断冒出的大企业经理人贪污案就说明,只要贪得,就会无厌。相对而言,家族式管理是最有效解决经理人革命隐患的策略,尽管可能是不得已的。
其次,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可以运营得了的,这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为这个优秀的团队所支付的代价就更加庞大了。
现代企业管理和家族式管理的差别往往是:一个是大把花钱买人才来提升品质,一个是抠门省钱认可品质现状。
在上市公司当中,也依然有家族式的管理。那么,一个家族式企业上市的目的又是什么?惟一可能的、符合行为学逻辑的目的就是圈钱,而不是大家在股权理论上看到的那样是把公司出售给公众,是要藏富于民。财富是有主人的,“民”也不是山洞,把财富放进去还属于自己可以随时再取回。一个靠辛辛苦苦打拼经营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没有理由交给一帮和自己利益无关的经理人来管理,除非他能保证这帮经理人会给自己带来比自己经营更大的收益而不发生经理人革命。
一种是企业无力经营下去,上市之后圈钱而去,把行将就木的烂摊子留给一帮职业经理人去折腾。这种企业往往在上市之后不久就状况急转直下。
另一种是上市之后自己来当职业经理人,形式上是上市公司,实质上依然是自己管理的私营企业,依然延续着世袭罔替的家族式经营模式。如此一来,自己反而可以利用自己的经理人身份,充分利用经理人革命的机会,大把地把上市圈来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