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听到最高决策层有关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一个关键词那就是“两难”。
于是,就有人顺手把近来股市的暴跌归因于这个“两难”的表述,由此引发的市场猜想让人感到丝丝寒意。
其实,高层有关“两难”的表述并非第一次。
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
两难问题增多是客观现实。在投资市场上,人们对此早有预估,不是本轮市场转向的直接因素,以此为据并不足训。
不过,笔者倒是由此引发一些感想。因为,对于何为“两难”,人们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也正因为此,投资者选择了观望,这恐怕也是当下市场欲振乏力的内因所在。
所谓“两难”,浅显地理解,那就是面对一件事,做和不做都有风险,都是利弊相参半,很难选择。
对中国经济的决策层而言,现在难以选择的事情太多。复杂一些的,如许多没有解决或者说解决得不够充分的深层次问题,像经济结构问题,像垄断问题,利益集团尾大不掉问题等等。
简单一些的呢,就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如何推进。比如货币政策,比如财政政策,更比如产业政策。
房地产是一例,一个月前,空前强力的楼市调控措施陆续发威。在市场的博弈下,出现量跌价不变的情况,这本是正常的市场反应,不足为奇。然而,一旦出现了房屋中介挺不住而大批关张、开发商开始大吐苦水的时候,政策层面就有了犹豫的可能。
很多人似乎到现在才发现,房地产产业似乎是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上下游影响的方方面面实在不小。于是,在利益集团的委屈声中,决策层有点狠不下心来。
其实,强力措施才发挥了一半,行百步者半九十。许多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其最初的预设结果,就是因为被浮云遮住了双眼。
此外,与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产业政策相关的还有货币政策。
都知道,类似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起到收紧流动性的作用。但是,对于普遍的通胀预期,唯有加息才是最优选择。
说句白话,管住了需求而不去管价格,那么现有的需求同样会以猛烈的力道来推高价格。
这里说的管价格就是加息。
有关加息的话题早在年初CPI高企的时候就已被有识之士呼唤了很久。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个多月前,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搬家,而搬家的结果就是投资品的泡沫被吹大。
如果说,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泡沫还有一些好处的话,那就是他们吸纳流动性的能力。一旦这两个市场都陷入低迷,那么另一场灾难就出现了。
也就是说,一个更严重的事实是,居民和企业,除了用现金进行投机资产市场外,已经在大量囤积商品原料,这也是今年以来国际原材料价格猛涨的一个重要内因。
就是说,所有的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都需要考虑在负利率下的资金机会成本问题。而这样的考虑无疑为PPI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从而更进一步传导到CPI——这只是个时间差问题。
这个逻辑关系很简单:
由于利率偏低,于是造成了平均原材料出厂价格的增幅高出贷款利率增幅好几个百分点,随着价格水平的逐步提高,企业贷款的实际负利率还在加速扩大,结果是进一步推高原料价格进而推高PPI。有数据显示,目前工业企业资本金回报率已经超过贷款利率将近13个百分点,这正是企业投资飙升乃至过热的原因。
笔者曾在之前写过“管不住货币供应就无法防止经济过热”。事实上,这种由于囤积原材料或者加大力度的产业投资,正是基于贷款的负利率现实。
管住货币供应,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加息。用资金价格平抑投资冲动进而缓解由此带来的通胀问题。
资本天生要逐利,在资金成本很低的情况下,投资者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和渠道寻找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数量无关。所以,是到放弃数量型工具而改用价格型工具的时候了。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管不住通胀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