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降价折射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成熟


据《科技日报》报道:“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数量指数上升了91%,而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却下降了23%”,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化中我国企业创新与市场势力构建的互动研究》最新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市场势力严重缺失。(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5/09/content_184797.htm)这种状况值得令人深思。出现这种状况折射出我国企业在价格制定和价格竞争过程中的不成熟心理,也折射出我国企业间的合作同盟意识的淡薄。

这种状况不仅仅反映在国际市场上,在国内市场上也是愈演愈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汽车市场价格一路狂跌,让人们眼花缭乱。你降价5000元,我就降价8000元。难道降价真的有效吗?根据以往的市场销售经验,笔者认为非也,越降价消费者越观望,越不买账。其实其他行业也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了这样的、炼狱般的残酷竞争。就拿经历过残酷竞争的彩电行业为例吧,想当年彩电行业真的是风光无限呀,但如今则是名不见经传,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彩电行业就是汽车行业的前车之鉴,汽车行业一定要引以为鉴!这是整个行业之幸!长远来看,也是广大汽车消费者之幸!一旦汽车行业成为彩电行业的第二,汽车消费者恐怕很难再享受不断创新的产品了,也可能自己现有汽车的售后服务也无从说起了。

当然笔者不是在说价格不能变化,价格的理智下降时必须的。笔者在本博文中所反对的是价格的非理智下降。

价格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与国内相比,在国外,行业内的企业一般都不会轻易动用降价这种手段的,原因如下:

1、降低就意味着自身单件产品的利润水平的下降;

2、自己降价,一旦竞争对手进行效仿,则降价能够促进销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企业的经营业绩将面临着很大威胁;

3、除了价格,还有其他的竞争手段,而一旦动用了价格,价格就没有再上升的机会和可能了,这对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于是不管竞争多么残酷,行业内的企业都会形成一个共识,坚决不采取价格手段来参与竞争。

而在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似乎仅仅有价格这个手段(这也反映出我国企业营销手段的单一),而且企业往往会出狠招---价格大幅度下降,目的就是要一些企业出局,或者期望通过自身的价格优势来吸引所有的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产品。

笔者曾经仔细地分析这种心理,心中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不详的感受,这可能就是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推崇的“独霸天下”的心理在作祟吧。一山不容二虎,地盘就我说得算该多好,我想干啥就能干啥。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思维是绝对不可取的,企业在竞争中进行合作则是中国企业壮大的出路,也是中国企业行为日臻成熟的必要途径。

当然仅仅依靠合作意识来提升促进企业行为的成熟和壮大企业还是不够的,更需要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创新。营销手段多了自然动用价格的机会就少了,企业在应对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灵活。

笔者真的希望这样的一天能够早早到来,届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走向强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乃至国际市场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企业。那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市场势力将越来越强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