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经济模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
(1)目的性
首先,任何一个具体的经济模型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在建立模型前应明确:为什么要建立模型?要模型解决怎样的问题?例如,建立一个经济模型的目的,可以是对未来的预测,也可以是对历史的分析;可以是预估一项经济政策的效应,也可以是对多个方案进行评价与选择;可以是对纯经济理论命题的证明,也可以是对具体现实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等等。不同的目的,会导致模型在变量选取、运行机制乃至建模方法等方面均会有所不同。
(2)方法性
建立经济模型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显然,模型不是随意建立的,而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就经济模型本身而言,建立模型的方法本身是一个相对更为关键性的问题。正是由于有不同的建模方法,才有诸多不同类别的经济模型。例如有计量经济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的区分,就在于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的建模方法。选择不同的建模方法,建模时的相关条件要求、数据及技术等均会有所不同。
(3)机理性
经济模型存在运行机理的问题。模型的运行机理是指决定经济变量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原则以及实现过程的设计。经济模型不是对一些元素的随意组合。模型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与安排。例如,在建立一个国际贸易模型时,中外经济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汇率、商品贸易还是通过别的途径发生联系,所涉及的就是模型运行机理的问题。
(4)简化性
经济模型是对一定经济问题或现象的一种简化表达。模型并非越复杂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考虑的因素越多越好。看一个模型是否成功,主要看其是否可以实现预期目的。只要能够实现目标,模型应以简洁为原则。简化问题、考察重点、抓住关键,是模型价值的意义所在。
(5)适度性
在反映真实与简化之间存在适度考虑与选择有关因素的问题。如果模型强调高度真实,高度反映现实,由此导致模型过于复杂而难以构建,以至于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作用。如果模型过于理想化而忽视现实,把重要的因素忽略掉,由此导致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的问题或现象,同样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两种情况下建立的模型实际上是无效模型。因此,抓住重要而关键的因素,在真实与简化之间找到一种适度的真实性与现实性,是建立一个好的经济模型的关键要素之一。
(6)适用性
不同的经济模型具有不同的特定适用范围。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模型。任何经济模型都有其成立的特定条件,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因此,不能期望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模型,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考虑,采用适当的模型。
(7)局限性
经济模型并不能适用于解决所有经济分析的问题。经济模型的局限性,既有模型理论与方法本身尚不完善的内在原因,也有现实无法满足模型条件要求的外在原因。至于现实经济中相关信息与资料的不充分,更是构建模型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在建立模型时不能完全理想化,而必须要学会因地制宜。
(8)技巧性
经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还存在很强的技巧性问题。就像同是一把钳子,一种机械工具,不同手艺的人做出东西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模型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存在较强的使用“艺术”问题。即不同人建立与运用模型,其成效可能是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