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长官学者能一言兴“市”


     周末各大网站转载《华夏时报》消息,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称:“房产税三年免谈”;并有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对相关政策思路的“佐证”。周一深沪股市大涨,受近一个月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而整体拦腰折价的地产股强劲反弹,平均涨幅接近6%

但次日大早,各大网站又登出发改委有关部门澄清:三年免税说“是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个人观点,内容严重失实,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同时指出有关司长也未接受《华夏时报》的采访。股市大跌,地产股跌幅超过3%!这一涨一跌,让多少投资者赔进了多少钱?

我估摸《华夏时报》作为一家官办的卓有影响的财经媒体,即使有追求新闻“轰动效应”的利益驱动,也没胆量敢“胡编乱造”国家政策;即使表述有偏差,也没胆量拿长官的“名头”捕风捉影。如果《华夏时报》侥幸保存了采访证据,真不知有“小国务院”之称的泱泱大发改委再咋解释?就算调查(是否有有关部门调查这桩悬案?)结果系记者报道失实,那些听着号令冲进股市抢地产股反弹的小投资者们不也得自认倒霉吗?

我是说长官学者这一中国特色的怪相得整治整治了。您当长官——无论是发改委的、央行的,还是国务院、社科院的,总之,都是参与政策制定讨论的,您拿的是俸禄,不论接受采访还是大会发言,老百姓可都是看您供职的长官身份和所属部门,您当然不同于院校的研究人员——即使大学教授,兼做了什么货币委员会委员或什么政策法规起草组成员,老百姓更看这所兼职位的“权威性”。您的公开言论能说仅代表个人观点吗?比方说,称发改委研究人员公开言论只是个人观点,那他个人又是啥身份呢?是方泉这样村夫野叟的吗?退一步讲,您要说您只是个有言论自由的个体公民,谁还会采访您请您去论坛有偿演讲呢?

但我们又不能因噎废食,噤若寒蝉;中国这个转型的经济体,随便一个什么经济政策都可能是牵动万家关乎一亿多股票投资者的,政策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不对称又有多大的寻租空间?比方说1995年著名的“327国债事件”,以财政部下属公司中经开为代表的多方赌利多的保值贴补率政策,以上海市政府下属的万国证券为代表的空方赌利空的保值贴补率政策,结果多方赌对,万国证券垮台……多空主力背后或赢或亏的个人投资者呢?

关乎亿万人利益的政策理应尽可能地公开讨论,这方面中国证监会曾有过成功的尝试。2005年开启的股权分置改革,提前两年 公开讨论,公开征集方案,最终形成的对价方案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投资者的信心。

对那些操作上不可能做到公开讨论的政策,就必须绝对保守秘密,力争第一时间公之于众,不能有各类以研究者身份出现的人曲折透风。而对以政策信息谋利者必须严肃处理,比方说几年前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的消息公布前一日,B股几乎全线涨停——那些“先知先觉”者怎么就没人查呢?

我还想说长官与学者两个身份叠加一起的矛盾。咱这是“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国家,别说啥“个人观点”,财经要害部门的随便一个什么“吏”,都有条件接触到尚未公开的政策信息,只要谈论相关经济问题都是不可能脱开所属部门的政策取向,而官至副处以上者又总有机会公开言论,即使您开宗明义“只代表个人观点”,谁会完全认为您的“个人观点”与所在部门从事的工作无涉呢?——当然发改委长官说足球肯定是“个人观点”,而足协的人说通胀,即使代表了足协也没人理会。看来,长官们得商量个法子,“长”到什么级的“官”才可公开言论­——而一旦言论就是以长官身份出口,别欲盖弥彰地声明啥“个人观点”,没了长官身份,你“个人”是谁?还有那些兼着教授研究员甚至还荣至“博导”的长官们,咋能说所兼之称就与本职工作一点都不构成利益冲突呢?

也别怪咱普通百姓和投资人不辨真假、容易盲从,实在是因为长官学者真有能量一言兴“市”——尽管您是无意的,你是有最善意出点和最有见识的。

话说回来,媒体也是有利益驱动的,媒体报道的严肃性严谨性也是个大问题,长官被媒体利用和炒作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方泉在1994年执掌《证券市场周刊》报道时就有过那么一档子事。我刊跟当时的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许善达很熟,他那时好像是总经济师,下属记者采访老许时,他的表述大体是新的一年开始后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征而理应征的税都在考虑研究征收。结果记者文章上来写成“税总局考虑研究从1995年起征收股票交易所得税”。作为分管报道的负责人,我对记者大加赞赏,却没再与老许核实。文章刊出后,股市异常波动——好在那时《证券市场周刊》发行量才2万册,也没有互联网传播。税总局立即通过新华社严正“声明”我们的报道“严重失实”。随后又正式发新闻稿“1995年暂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后来几年每到年底都发同样内容的新闻。好像有关部门也没有勒令我刊发致歉声明之类。但我与 许善达先生再无交往。现在想起来还有内疚和不安。作为一个弱势财经媒体分管新闻报道的负责人,我太看重“轰动效应”了,太过追求自家媒体的新闻影响力了——而这背后当然是利益驱动!

揭自己新闻经历中的“丑事”,我想说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财经媒体市场中,单靠新闻单位的自律是几无实效的,而单靠随机性的“杀一儆百”式的行政“封杀”更有负作用,唯一的办法是立法,立《新闻法》。可这法啥时能立呢?

新闻媒体自律不足,长官学者呢?至少长官研究员个体是完全能够做到自律的。官员就是官员,学者就是学者,功名利禄总有取舍吧?至于吃官饭的学者是否只咱这国家独有?俺不知道;但常理可能是吃俸禄的研究人员应专注于公职,除非被指定发言,否则不该总在公众场合说“个人观点”。资本市场又太敏感太脆弱,长官学者一言兴“市”或一言“毁”市当然是太有可能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