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论与家族系统排列


因果问题,属于佛教的基础理论,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所以,弄清因果问题,是学佛的一个重要前提。下面分四个问题谈:
  一、因果规律和它的重要性
 因果,又叫业、因、果、报。业:梵文译音,意为造作、活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身、口、意“三业”。包括善业、恶业、无记业(不受果报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业

,却有很大的力量。可以说,我们人生是受着业力支配的。业就是因。因,就是原因,也叫业因。果,是结果。报,是报应,是回报。缘,就是条件。因缘结合,才产生果报。佛

经偈语早已说得明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亡失,消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起一个念头,都是在种因,在造业。根据所种的善因或恶因,即造的善业或恶业的不同,都会受到不同的果报。概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善因,就什么样的福报;有么样的恶因,就什么样的苦报,这都是有一定的。这是客观的规律,称为因果规律。 
 业因果报与生死轮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人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相续不断,形成轮回不停的现象。我们的生命,生从哪里

来?死往哪里去?都是受业力支配的。业力好像是种子、信息,它储存在第八识里面。第八识又叫“含藏识”,它是储藏信息的,好象是“精神磁带”,它把一个人前世做的善、

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生所造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就这样轮回不息。我们的身体叫报身,接受果报的主体就是第八识。《八识规矩颂》说,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

。父母生我之前,是它来投胎,所以是“来先”。人死后,脉搏、呼吸都是停止了,第八识还没离开,要到全身冷透时才说明它离开了。所以是“去后”。“作主公”,说明它支

配一切,大脑皮质也是属于它支配的工具。它一旦离开人体后,大脑皮质虽然完好,也不起作用了。美国医生穆迪著的《死后见闻》一书(1989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记录

150名死后复生的病员的自述,大部份人说,自己站在躯壳旁边,看见亲人在啼哭;他们讲话,亲人听不见,去拉亲人的手,别人也没有感觉。这证明佛教说的第八识能离开躯壳成

为中阴身去投生的观点是可信的。 
 死了以后往哪里走?这是由业力支配。什么业力?就是善、恶的业力。所以,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是十善十恶应受的果报。 
 什么是善?利人是善。利人,其实是人已两利,也可以说,利人就是利己。 
 什么是恶?害人是恶。害人是人己俱害,害人终害己,以害人开始必然以害己告终。


 
  二、因果贯通三世
 《涅盘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不会中断,失误。)可是,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有人看见好人受恶报,恶人

受善报,便怀疑因果。有人说:死了死了,死了便了。如果一死便了,人生就没有价值;学佛修行,就无意义;而一贯作恶的人,就太便宜了。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不懂因果贯通三

世的道理。佛经说得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果报)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业因) 
 这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前世所种的业因。比如今生病苦多,那肯定是过去生中杀业太重。而今生所作所为,又该来世去受果报。  
 种下业因,必受果报,但有早迟的不同。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现报:今生做善事,今生享福报;今生做恶事,今生受恶报。 
 例如,《四川日报》登载一件事情,万县市一个公司的副经理,平时爱帮别人的忙,几次跳下水救人。一天,他坐出租车办事返家,经过一条路,平时常堵车,今天却很顺利的通

过了。到了江边,听说有小孩?进水里了,他立即停车,跳入水中,抓起这个女孩,原来到竟是他的亲生女儿。觉得脚下还有人,抓起一看,是他的侄女,他把这两个女孩子都救上

岸来,自己昏倒了。女孩的妈妈、婆婆闻讯赶来,看见小孩还活着,想感谢救命恩人,回头一看,才是他们的亲人。报纸这样评说:“无巧不成书。”佛教的观点来看,不是巧合

,而是受业力的支配。因为他平时多种善因,所以就遇善缘(缘,指条件、机遇等);善因与善缘结合,便产生善报。 
 另外一个例子,《新民晚报》登载的:江苏某县一个中年妇女,同一个男子走到江边,听见有人喊“救命!”男子准备去救人。而这个妇女竟说:“少管闲事,我们走路要紧,过

一会他会自己浮起来。”旁边一人生气地说:“这女人的心肠太坏了!”后来那位男子还是去把人救了起来,是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女生,骑自行车掉入水中,因落水时间过长,已

经死了。这女生是谁?原来是那位妇女的亲生女儿。围观的人都说:“这真是现眼现报!”这是恶业的支配,平时种的恶因,必然招来恶报。 
 2.生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苦。父母积阴德,子孙享福报,也属于这类。用同仁堂的例子来说明。同仁堂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祖先信佛,求功名不成便想做济世

活人的事,就开中药店,很认真做药品。一种中成药,需要高温后的黄金做原料。他把家中妇女的金首饰集中起来用。亲友笑他:“像你这样做生意,本钱都要蚀光。你就在广告

上写出,用有黄金就行了,买主又看不见。”他却说:“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在种因,种了善因,不会得恶报。”仍坚持用了黄金。果然,这种药品疗效很好,生意兴隆。他家两

百多年来,又发财又发人。解放后,公私合营,最后一任老板叫乐松生,把全部生产资料无保留的交给国家,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同仁堂总号主要负责人仍然是他的亲属。他

还把秘方全部捐出来。家人劝他要留一点作后路,他不同意,说:“政府的力量大,可以救济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种善因,自然会得好报。”结果,政府给他分红,经济上也有

很好的收益。说明这个资本家懂得因果报应。 
 3.后报:现在作善作恶,到第二,第三世,甚至百千劫后才能受报。例如,唐代悟达国师,四川人,年轻时出家。一次,在长安一个寺庙挂单,当时一位僧人害病,身体很臭,许

多人都感到厌恶,他却去护理。那位僧人病愈,分手时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灾难,可以到四川彭县一个山上来找我。”后来,他当了国师,外国进贡沉香木椅,皇帝都不敢用

,供养给悟达国师。他便产生自满,放松修持,马上就遭到恶报,生了一个人面疮,很痛苦。于是,他去彭县找那个僧人。僧人说:你几百年前在汉朝曾种下一个恶因,现在才受

报。原来,他是西汉时代的一个大官,叫袁盎。他的一个同事叫晁错。当时皇帝要削减诸侯的力量,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兵权,致使诸侯联合起来围攻中央政府,皇帝吓坏了。袁

盎乘机进言,就说不是皇帝的意思,而是晁错的主意,把晁错杀了。晁的冤魂一直想报复。可是,袁死后下一世出家,十世都是高僧,晁无机会报复,直到袁当了国师,坐上沉香

木椅而骄傲时,他的修行一退转,护法神便离开了。这样,晁错才找到了报复机会。这时,悟达国师找到了彭县这位高僧,把他的冤业解了才得救。后来,悟达国师留下一个著作

《三昧水忏》,序言上,他把用三昧水治好人面疮的事叙述出来。这说明,几百年前种的因,缘法(条件)成熟了,必然受报。 
 后两种果报,凡夫虽然看不见,但应知道,有因必有果。从今生所受的,可推知前因;从现在所作的,可以预测后果。必须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为什么恶人会有善报?这是由于他过去生中培植的善根深厚,现在善缘又先成熟,因此先享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更好。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不会自行消失,

因缘成熟时,必受应得的果报。 

三.贯穿在家族系统排列里呈现的因果业报

家族系统排列是目前欧洲盛行的心灵工作法,透过海宁格大师所发展,在欧洲及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人学习与运用这个方法,来重新整合他们的家庭与心灵。 它是透过角色扮演及

互动,探讨人们所面临之心灵困境,在研究家庭超过50年后,海灵格发现,发生在人身上种种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愤怒、罪疚感、孤独感、酗酒、吸毒、病态赌博、犯罪

、自杀、问题青少年、伴侣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和、甚至身体疾病等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很多人“潜意识地”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遭

遇或命运,在现在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用共同受苦、共同负罪的方式,暗地里表达对家庭的忠诚。 这种盲目痛苦的状态和佛教的因果业报出现了惊人的相似.

1,现报呈现的心理问题:很多夫妻有过堕胎,当堕胎发生之后,夫妻感情随之破裂,导致彼此仇恨争吵甚至动手打假,最后离婚,也有出现婚内一方自杀,成瘾等行为的出现.这些问题都

是因为堕胎杀害自己的孩子得到的现世果报.

2,生报呈现的心理问题:在家族系统排列的案例中,经常有家族性的精神分裂,自闭,自杀,口吃等问题,每一代都固定会出现,通过排列我们会发现,这些心理问题产生是因为在家族的

前几代有杀人或谋杀的行为,因为这个惊恐的情绪一直压抑,代代遗传,造成了后人的心理问题.

3,后报呈现的心理问题与生报相近,所有的业报都可以通过家族系统排列呈现出来.

 


  四、学佛人看待因果
 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

当代高僧定因法师在《普门品讲义》一书中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总括一句话,不外‘因果报应’四字而已。所以修学佛法的人,要深信佛说善恶因果规律,知见才算正确;

否则,若不深信佛说善恶因果律,那就叫做邪知邪见了。”可见,不信因果规律就是邪知邪见,就是愚痴。《观无量寿经》把“深信因果”列为修净业的正因。虚云法师提出:办

道(即学佛、修行)的首要条件即“深信因果”。我们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这样,既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恶业,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福德。 
 2.必须按因果规律办事,不能错因果。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既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

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我们学佛的人,应学菩萨修行,一方面净化身心,

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时为众生设想,多做利人的事,广种善因。这是一条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

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 
 总起来说,因果规律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佛法;不信因果规律,就得不到佛法得利益。大家都应认识因果,深信因果,按因果规律办事。现在多种善因,现在将来必

定消除业障,增长福报。现在种念佛的因,将来必获往生的果。 

五、家族系统排列解决之道与学佛的慈悲觉悟
爱跟秩序的冲突是所有悲剧的开始和终结,产生一切家庭问题的原因就是"盲目的爱",解决之道是把"盲目的爱"升华成为"觉悟的爱".
系统排列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我们辨识家庭或组织背后的动力状况,把隐藏在潜意识的动力,藉由这个方法带到光亮的地方。同时也能找出解决的途径,调整被干扰的家庭或组织系统,让爱重新在家庭或组织中流动,不会把伤害再传递给无辜的下一代,也让组织能够顺畅的运作。
    佛教的因果论认为产生因果来源于无明,让人通过修行获得觉悟,就能转识成智,把烦恼升华为菩提,把自私之爱变成大爱,就是慈悲.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通过不种恶因,达到不得恶果,面对今生获得的果报正确的认识接受,并通过一些善行忏悔来面对自己今生遭受的恶报.
   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更家庭话大众话,还是在入世之内,佛教的因果论在于出轮回,可见佛教的因果论要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