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手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


  中国早该整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已被认定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首,成为制约未来银行发展的重大隐患。

  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9年全国土地价格翻番,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上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在这背后,是以土地或者地方财政收入作为抵押或者担保的平台贷款规模的激增。根据财政部数据,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约为14239亿元,相当于当年GDP规模的3%。以2009年的土地销售收入来偿还6万亿元地方融资债务的存量,需要约4-5年时间。而且,这还不包括债务利息。据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去年此时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总负债规模5.26万亿元。而新近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披露,截至去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2万亿元,其中去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上升为左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预计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将超过GDP的30%,达到11万亿元以上。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债务率已高达150%以上,个别县市债务率已经超过400%。

  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融资工具,它以土地等国有资源和资产作为抵押,以地方政府隐性担保的方式,达到向银行借贷实现融资目的。因其增加的是政府的隐性赤字,因此最初并未被人们所察觉。随着过去两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和规模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担心,由于一些地方特别是县级以下政府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规范,一旦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不能收回成本,这些“隐性债务”就必然显性化,给这些地方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甚至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埋单。

  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急速膨胀,虽然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但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中央和地方分歧十分明显。地方政府不希望当地的投融资平台受到强力的“干涉”。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地方融资平台也是国有资产,出了风险银行并不可怕,但地方政府负债率和偿债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违约风险处理不好将影响金融业,进而影响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就本质而言,地方融资平台是基于证券化原理的天才创造。但美国次贷危机警示,如果基础资产的质量有问题,或运作不规范,不管运用何种创新手段,都无法消灭风险。而商业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使得“贷方市场”演变成“借方市场”,贷款条件不断放松,信贷资金容易被“小马拉大车”的地方政府绑架。

  “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放贷管理。要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地方融资平台预料从银行难以取得贷款,2009年下半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出现了新变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政府平台将分散在各地国资委等部门的地方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及租赁机构的股权,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地方建设提供杠杆融资服务。要破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问题,追根溯源还需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上入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出现,主要是源于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配套,需要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重庆八大融资平台负债高达60% 需加大找钱力度

  国务院要求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 抓紧清理债务

  国务院要求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 抓紧清理债务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排查风暴袭来 影响力或超楼市调控

    国务院部署整治“平台贷”:叫停违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