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让房价涨去吧!


房价涨高了,让一部分人买不起房了,于是民生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人们开始关注民生了,领导人也整天把民生二字挂在嘴上了,媒体也成天拿民生来说事了。这当然是个进步。但是,社会的进步有时候会被误导,会走叉路。

 

本来,作为一个一贯很彻底地主张福利和民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住房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保障型住房,让居者有其屋;二是商品化住房,让富者得其所……其中,保障型住房是根本,商品化住房是补充,这才是正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自1949年解放以来,我们国家多久没有搞城市建设?多久没有为大家建房子?50年!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国家没有为大家考虑住房问题,两代人白白地为国家纳贡奉献,却得不到应有的居住权,于是三代人挤在鸽子笼里!想当年,我们大学毕业那会,各单位最大的矛盾就是分房,不是分新房,而是分旧房(有人死了或者有人调走了空出来的破房子);分的是公租房,而不是产权房!为了那一套可怜的小小的破房子,人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有人终年溜须拍马,有人努力苦苦耕耘,有人愤而裸奔作乱,还有人持刀恐吓领导,或者不吝美色一脱再脱,更多的是提前结婚协议结婚假结婚的……生态世相,尽为住房而折腾。那个时候,人活得贱格啊,人的精神高贵不起来啊。

 

终于有一天,改革开放了,各单位有钱了,有新房分了,可房源有限,权力无限,人们依然争得激烈,活得贱格,形态可憎,情形可怜。而那些没有“单位”的大多数人呢?所谓住房,想都别想!在这个时候,人们渴望有套房,更渴望有套新房子,不管是单位分的,路边检的,政府送的,还是市场上买的,只要有个渠道能搞到一套房子,就是莫大的幸福。

 

于是,有一天,社会上开始有房卖了,而且卖得不算贵,一些先富起来的人还算买得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房地产市场一时风生水起。人们打心眼里感激,感谢我党,感谢政府,感谢他们为我们争取了一个能够拥有一套房的机会。我党也是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干脆顺势来个房改,把原来单位分给大家的破房子好房子大房子小房子都变成房改房,说,从今以后你们向市场要房子去吧……打住,到此为止,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保障型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被搁置在一边了,让所有人都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住房,可不可行,公不公平,在那个房价还算便宜的年代,没有人去思考。后来,随着房价的狂升,人们也没有精力去思考了。

 

在没有机会得到房子的时候,人们是可怜的房奴,为在间也许永远得不到的房子出卖灵魂、肉体、前程和爱情;现在房地产市场化了,人们是可悲的房奴,因为大家都随波逐流地跟着市场行情走,完全忽略了自己应该可以获得保障型住房的权利!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忘记了自己应该为大家提供保障型住房,做到居者有其屋,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亿万人共同对一个基本权利的忽视,那真的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可悲的房奴。

 

值得注意的是,更可悲的闹剧正在可悲的房奴群体中上演着。兴许是房价太诱人了,兴许是房价变化的曲线象股市一样刺激,兴许是仇富话题带来的革命性的兴奋,这一切把人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商品房的价格上来了。你越关注房价,房价涨得越快。而房奴们本该更关注的保障型住房问题却被进一步地完全地忽略了。于是,社会公共管理机构也乐得清闲,干脆一股脑儿把人们住不到房、买不起房的责任都推给房地产市场,把房地产商当土豪劣绅拉来批斗,还趁势宣扬要搞什么二次房改(其实早就进行过三次房改了),“房价”成了低能行政的避难所。在任志强们被和谐得狼狈不堪之际,人们没有意识到,本该成为民生之本的保障型住房的建设规模还不到商品房的5%,而且同时,少得可怜的保障型住房的供应规则更是漏动百出,正被潜规则成公务员房、特权房……一个社会那么多人热衷于与自己的利益本不相关的阶级斗争,而把自己的利益抛在一边,这不是可悲的闹剧又是什么?

 

也许,我们真该实实在在为我们自己想想,实实在在为我们的后代想想,我们更需要的是痛快嘴还是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民生权利。如果还是执迷不悟地追逐房价问题,以为只要闹腾一下房价就能降下来让所有人都买得起房,那么我宁愿房价继续涨,涨到大家都没有指望了,只好务实地回到民生问题上来;那个时候,社会公共管理机构也无法再拿房价说事,只好老老实实地回到他自己的岗位上去,实实在在地搞好保障房供应。这样的回归,才符合大家的根本利益。那个时候,房奴们会幸福地说,让我们自己的房住去吧,让他们的房价涨去吧。到那个时候,人们不那么缺房了,房价自然也不会那么坚挺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