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投机式调控 改革分税制
2010-5-1 中国经营报
任何经济改革举措,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健康的激励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调控政策中,有必要注重政策的延续性、给予市场各方稳定的预期,同时以坚定的举措告诉大家,政府鼓励的市场模式是什么。如此,企业才能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能够以同样的策略坚守下去。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从调整收入分配、税费改革到挤压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挤压房地产泡沫。
为了促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避免中国过早进入房地产虚拟经济时代,调整房地产结构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步骤。4月14号以来,房地产新政连续出台,业已在房地产市场收到明显效果。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近一周房地产市场交易情况,从4月19日到25日,在监测的35个城市中,21个城市成交量环比下跌。在调控政策影响下,一线城市市场观望气氛日益浓厚,部分二线城市的交易仍然保持活跃。
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并未因此形成统一的明确预期。历次房地产调控都因为实体经济下挫、因为全球经济下挫而中途停滞,逆势抄底者成为大赢家。由此形成政策的逆向预期,房地产政策调控反而让资深投资者拥有了洗牌握筹的机会,投机色彩浓厚的政策往往造成投机色彩浓厚的投机者,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
此次房地产调控同样如此,所有的投资者围绕政策轴心博弈:一些投资者退场观望,而更多的投资者手握雄资等待抄底机会,他们相信政策将无疾而终,政府不可拱手让出土地财政。如果这些预言家再次不幸而言中,政府的承诺将失去公信力,所有的企业,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都会走上虚拟之路。中国经济尚未实现现代工业化,就已走向盛产金融泡沫的虚拟经济之路。
税费改革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步骤。此前的数次费改税未能触动中国税费改革的根本,即建立以法治税收为皈依的、鼓励消费为主的税费体系。
1993年的税制改革设计以增值税作为关键内容,作为最大的税种,占整个税收比重的43~47%,占流转税的75%。按照分税制改革的设计,中央和地方收支比重目标是中央60%,地方40%,支出是中央30%,地方70%;中央收的60%中,有30%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给地方。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切入点就在增值税的增量分成比例上。我国的增值税到目前还是生产环节征收,要保证最大的税收来源,投资办厂就是最佳途径,再加上总店纳税模式,导致各地在自办的各种“园区”内,自杀性压低地价邀请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对于本地高污染的小企业眼开眼闭。我们可以痛斥“诸侯经济”的野蛮落后,却不得不承认地方政府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本地的税源。如果没有雨后春笋般的各类小企业,如果没有大型企业入驻,这些地方的工业不兴,当地的地方财政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更别说各个部门自设的小金库了。
税费改革尽快从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政府就会关注提升本土消费能力,对于拉动消费者的兴趣会远远大于生产者的兴趣。为了拉动消费,政府将设立本地公平的消费环境,为了鼓励消费者,政府将垂青于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企业。我国地方政府仍然无法摆脱GDP至上的约束,在诸如丰田车召回等诸多案例中,我们看到政府对企业的偏袒,消费者因此无法得到相对完善的呵护,更难以获得民事赔偿。其结果是,中国的一些企业在政府的溺爱下忙于进行产能扩张,忙于占据市场份额,并不关注产品是否受消费者欢迎,在成品油、钢铁等行业,典型地反应出越过剩越扩张的怪象。
没有明确预期的政策,与逆向的激励机制,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资金不仅不愿驻足于实体经济,就是在虚拟经济中的周期也是越来越短,如在房地产市场中趁着房地产“跳价”几个月就抛出新买楼盘,如实体企业在大宗商品交易中抛弃套保原则,进行单向投机交易。对于一个致力于发展现代工业文明的国家,上述赤裸裸的投机行为常常不加丝毫抑制,即便抑制也是出于投机目标进行短期操作,实在是咄咄怪事。
不要责怪实体企业投机取巧,任何企业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没有明确预期、鼓励投机的激励政策不可能产生百年老店。回到调控的本原,鼓励实体经济,鼓励务实而有远见的企业家,鼓励消费者,实体经济、企业家与消费者必将成为长期投资者,成为主动的消费者,成为令人骄傲的百年老店店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