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广场的惊魂
又是一起没有爆炸的惊魂! 非常幸运的是,没有发生严重伤亡事故。这个事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它有何黑幕?在它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重重的危机?人们在惊恐和庆幸之余,又该作何深思?纽约为何一直是恐怖分子倾向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又将如何加强安保?这个事件对世界各国的防恐又有哪些借鉴?在关注事件的跟踪报道同时,笔者采用列举记叙文要素的方式,重新解读这个事件。
事件时间:2010年5月3日
事件地点:美国纽约时报广场
袭击目标:美国纽约
事件涉及的人物:数以千计游客、恐怖分子、警察、消防局和拆弹小组人员等。
事件起因:美国纽约警方1日晚在时报广场中心地段,发现一辆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可能隐藏爆炸装置。
最先报警者:是一名摊贩,一名越南战争老兵。
事件经过:美国东部时间1日晚大约6时30分,一名向游客兜售T恤衫的摊贩看见路边一辆运动型多功能车内冒出白烟,便向一名骑警报告。这辆深绿色日产“寻路者”运动型多功能车内无人,停在第45街位于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之间的路段,靠近百老汇大街,相距十字路口不远,发动机处于运行状态,应急灯闪亮……那名骑警赶到,除确认车后排坐椅旁冒出白烟,还闻到火药味,因而呼叫在附近巡逻的同事,向纽约消防局和拆弹小组请求支援。一名较早赶到现场的消防员说,他看到车后部突然迸出“闪光”,传出爆裂声。一名“热狗”摊贩说,车冒烟几分钟后,他明显听到一声爆迅速疏散数以千计游客和百老汇观众,封锁广场及周边街区。警方动用机器人和拆弹人员,确认并拆除一个简易爆炸装置。接获报警时,装置已经引燃,但没有爆炸。
事件结果:拆弹小组赶到现场后,打破车后窗,操纵一个排爆机器人伸出探头观察,确认车内藏有一个简易爆炸装置,随后操纵机器人实施拆除。 警方最终没有在车内发现任何可疑物,随后解除警报。整个过程致使周边街区交通中断近3小时。这起事件距离一年一度的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庆祝活动仅一天。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我们非常幸运”,避免了一起严重伤亡事件。
官民庆幸:纽约州长戴维·帕特森发表声明,指认这是一桩未遂“恐怖行径”。“我们非常幸运,”布隆伯格说,“由于纽约人保持警惕,警方处置专业,我们得以避免一起原本可能非常致命的事件”。
事件深思:这起事件“进一步提醒我们面临的危险”。
应急与防恐:纽约市应得到联邦政府更多防恐拨款。同一天,联邦政府没有在全国范围提高恐怖袭击警戒级别。
链接:
恐怖分子最爱时报广场
时报广场位于纽约曼哈顿区,地处据称全世界最为繁忙的交叉路口,因而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是纽约乃至美国地标之一。时报广场原名“朗加尔斯广场”,纽约时报社1904年把总部迁至第42街位于这里的一座新建摩天楼后,劝说时任纽约市长同意在这里新建一个地铁站,同年4月8日,这块地区正式更名为时报广场。《纽约时报》报道,时报广场的地位和特殊性使它可能成为袭击者的选择目标。
2008年3月6日凌晨,位于时报广场交叉路口中间环岛的美军征兵站遭小型爆炸装置袭击,无人伤亡。警方后来未能抓获任何嫌疑人。
2009年12月30日上午,一辆无牌照白色小货车停在第42大街一处靠近时报广场的地点,引起警方注意。出于对汽车炸弹袭击的担忧,警方封锁第七大道和百老汇大街之间的街区,疏散小货车附近两栋摩天楼内部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