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欢呼中,为上海世博抹一把冷汗
柏文学
上海世博开幕后,26天过去时,观园累计人次突破600万;28天过去时,得知门票销售突破50亿元。29天过去时,当日观园人次突破50万,这更是非常值得高兴的喜讯。人们曾经为世博前十日意外遇冷而冒冷汗,日均参观人次16万,远不到预期40万的一半。现在超过预期人数25%,怎么说也能算是“上海世博”趋向成功的信号之一。
期盼“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乃是每一位国人的正常心态。不管怎么说,180亿的官方投资下去了,总希望有起码不少于180亿的产出。世博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或者说有哪些?当然不止是“成功开幕”的烟花绽放,不止是“胜利闭幕”官方话语,也不止是7000万预计参观人次的圆满到达,甚至还不止是门票与商机之和超出180亿。
往届世博会,常有人类划时代科技产品的亮相,或者是世界驰誉大艺术家的展览,或者是引领历史潮流的科学精神。这一届世博会处于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尚未走出阴影之际,要在多方面实现对历届世博会的超越很有难度。然而这届世博会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能够从中得到启迪、熏陶、洗礼的人数可成为历届之最。
因为中国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到上海游览世博会,中国民众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低成本优势。这是不可忽略的优势。人们分析开场遇冷的原因:人数预期过度乐观的渲染导致游客过度心理准备回避高峰;“五一”假期短;天气炎热;作为抒发民族自豪感的舞台逊于奥运;大众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不够高;本国的创意和产品不足以在此世界顶级展览里万众瞩目,等等。可是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太低太低。
在财富分布呈扁平金字塔时,表明绝大多数百姓还困扰在马斯洛的最底层需要中,柴米油盐更刚性的需求抑制着精神生活的高层需要。所以,自己掏钱千里迢迢来上海观世博的老百姓,最希望自己手中的门票物有所值。而参加“中国城市发展2010上海世博观摩研修班”的千名西部地区公务员和专业人士“亲临世博现场、深度解读和分享世博资源”时未必有这样的考量。
因此,为什么50万欢呼中要为上海世博抹一把冷汗,就不难理解了。5月24日笔者随团游览上海世博深有体会。到达上海市花费两个半小时,通过上海市区到达世博停车场又费近两个小时,买团购门票半小时以上。世博园内得不到哪些场馆比较空闲、哪些场馆比较忙碌的信息,看看队伍都排得很长。哪些排队人数较少的馆里只有一些视频而已,看不到什么实物。
尤其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馆外到处都是长长的排队的长龙及其焦虑的等待以及骄阳的烤灼,路上到处是迷茫不知去何处的游走人群及其对串串长龙的慨叹,而服务工作的慢条斯理让人急不可耐。很明显缺乏一种激励机制,使得各家展馆的工作人员有一种积极性让自己的展馆拥有更大的流量,使得本馆的排队长龙行进得稍快一些,使得更多的游客有机会参观本馆。
笔者那天最痛恨的太空馆。馆外排队时间特别长不要说,要说的是队伍长龙很久很久才移动一点点。两个多小时进去后,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目需要特别的组织,更气人的是电影厅里空着很多很多座位。内部资源严重空闲而浪费,外面烈日炎炎之下是漫长的等待。所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能否如愿举办成功,就目前来说,基本取决于内部服务,内部服务的所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的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5月24日那天,入园才30余万人次,笔者排队和游走寻机的时间大约是参观时间的两倍。29日入园50余万人次,真的不知道游客们真正在馆内参观的平均时间有多少?有多少自费游客能够觉得票有所值、费有所值?在未来可能的“上海世博成功与否”的社会调查中,有多少人会真心投上“是”的一票?冷汗已从背上沁出。
《世博单日客流首破50万 29天累计733万》
http://expo.163.com/10/0530/07/67TRJ04O00943R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