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汇率制可以尝试


清议:多元汇率制可以尝试

 

在巴西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加盟人民币升值国际大合唱之后,与此有关的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值得注意的是,从双边与多边贸易关系讲,许多变通手段也可以达到反制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譬如主要对华出口国加征出口关税或资源税,或者直接大幅提高出口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国不主动提高人民币币值,其效果与升值等同。显然,这无异于彻头彻尾地剥夺了人民币升值原本可以为中国带来的好处,对中国更加不利。

 

由于仍处在快速增长周期的中国经济在原料方面的进口依存度有继续提升的趋势,一味对抗国际社会,而不是积极尝试对本国经济更加有利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只能使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变得更糟。然而,长期争取对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生前制定的外交政策的核心。直到今天,看不出任何将这一核心加以调整的理由。

 

我的担心是,由于存在上述来自贸易伙伴对人民币升值采取的反制措施,即使将现行有管理的汇率形成机制放宽,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我国也难以赢得本币升值带来的好处,而是独吞升值对本国经济的坏处。这足以使问题更加复杂。

 

在很大程度上,如何保证中国经济能足够多地分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独吞恶果,是实现人民币有条件升值的关键。其实,这也应当是国际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任何外部势力,都不能要求一个主权国家实行一种对本国人民利益只有害处、毫无益处的政策。

 

那么,关于人民币升值,是否存在一个两全的选择呢?答案是肯定的。

 

对购房者实行的差别化利率,令我联想到战后美军治理下的日本曾经采取的一种汇率机制。不过,这不是用来对付本国居民的,同时不涉嫌违反宪法赋予国民的公平权,也不叫差别化汇率,而叫做多元汇率制。

 

据日本学者菊地悠二介绍,1947年2月,为应对即将形成的东西方冷战格局,美国出笼了所谓对抗共产主义的“杜鲁门主义”,并修改了对日占领政策,开始尝试各种加快恢复日本生产力的办法。其中的热门之一,就是推出多元汇率制。日本由此告别了此前被严重高估(战后最初确定的汇率水平为15日元兑换1美元)的单一汇率制。到了这一年10月,日元对美元汇率变成出口为140日元兑换1美元,进口为60日元兑换1美元。到了1948年8月,情况进一步演变成出口为268日元兑换1美元,进口115日元兑换1美元。

 

由于当时的日元处在快速贬值阶段,上述多元汇率制的出口汇率多贬值、进口汇率少贬值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在汇率波动中如何更好地保护本国利益的思想。这一点的确值得我国学习。

 

其实,日本当年实行的多元汇率制还不仅体现为出口与进口的差别,而是走得更远,即不同产品所采取的汇率存在着极为夸张的差别。比如可大量出口的X射线用胶布的出口汇率为1078日元兑换1美元,而国内短缺的屑皮进口汇率仅为9日元兑换1美元。这明显是非常有利于日本。

 

由于汇率制度首先是一个主权的范畴,加上多元汇率只限于在国内实施,因此,假如我国在适度允许人民币出口汇率小幅升值的同时,允许进口汇率大幅升值,特别是针对铁矿石、铝矾土和铜矿及其初级铝产品、原油及天然气等原料进口实行更大幅度的升值,让进口企业可以用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更多的外汇,进而应对出口方透过直接和间接的涨价所采取的反制手段,便可以有效克服人民币升值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甚至可以连带解决此前诸多难以化解的国内矛盾。

 

那么,多元汇率究竟可以化解那些国内矛盾呢?下回接着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