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与社会文明
遣生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辛巴杜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他们认为: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文明的氛围。作为文明城市,包头近几年的变化让市民倍感自豪。在身边我们也还会发现一些不经意间的“破窗”出现:
交通路口机动车抢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无视交通法规闯红绿灯横穿马路等现象不能有效杜绝;
拥挤的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胡乱停放,小商小贩占道经营;
环境尚好的小区,路灯接二连三的破损;
公园和广场的绿地仍不断有行人踩踏;
干干静静的墙体上、马路上、电线杆上突然贴出小广告:疏通、办证、小额贷款、家教、招生之类的;
街面上的垃圾桶破损不堪,垃圾散落,微风一起塑料袋、纸屑横飞;
写字楼内的照明灯泡不翼而飞;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广告牌上的美女突然被画上胡子、剜去眼睛…
这些类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其实都反映出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我们还有许多扇“破窗”需要及时修复。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甚至会产生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我们更要讨论的是如何修复这些“破窗”,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治安隐患、生产隐患和苗头性矛盾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
1、重视“第一次”。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屡验不差的真理。因为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犯罪的一种因素。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屡验不差的真理。因为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犯罪的一种因素。
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非常重要,对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第一次”的处理也同样至关重要。要想引导出一个好的文明社会环境,除了要常抓不懈的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如果多一些干净的垃圾桶,如果及时更换破损的小区路灯,如果及时维修公共体育健身器材,相信我们城市的环境会更好一些。
2、用积极的态度处理。
无论是行政人员、执法人员还是社会公民,对于任何不文明的行为、任何市政设施的损坏,我们都需要积极的面对,“不作为”和“熟视无睹”会纵容不文明行为的滋生。
3、本着尊重人的态度处理。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我曾经在广东珠海生活了一段时间,那个城市的整洁让我倾羡不已,大小路上紧密有致的垃圾桶,即便有人随地丢了垃圾辛苦的环卫工人也会默默的立即当面打扫,丢垃圾的人相信今后会收敛一些。有意思的对比是,每每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前就立即浮现这样一个场景,80年代后期在天津繁华路段的街头上当一个人无意间丢了一个垃圾后,立即会有一个戴红袖箍的老太太一把将你揪住,扯下一张罚款单…,相信被罚款的人今后很可能会恶意的继续做这样的斗争——继续扔,别被发现。
珠海的环卫工人用自身的行为赢得尊重,换来了人群的文明回报。天津的“红袖箍”们表面上看起来是严格纠正不文明行为,实质上不免有钓鱼的嫌疑,对于违规的人们也多有不尊重。
钢铁大街上辛勤的交警及协管人员用自己的行为赢得路人和驾驶员的尊重,不仅促进了交通的顺畅,同时也弘扬了城市文明。
4、注重维护文明的身体力行。
有一天在路上,我教育我的儿子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儿子的一句话让我汗颜,他说:“爸爸,你不是有时也不看红灯过马路么?”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维护社会文明时其实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谨慎严格的遵守文明的准则。不去做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不文明行为,这一点点小事,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要坚持啊。
一个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指导作用还有很多,欢迎各位朋友一起参与讨论,用心理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共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