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新月
(本文发表于2010年5月5日《河北工人报》第3版,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作者:赵新月
又一个“五一”过去了。
惊回首,120多个“五一”站成一排,等我们解读。
而站在中国的,也有90个“五一”了。
“五一”像一条射线,把劳动者的目光引向未来,但无论走多远,我们都需要时时回到“五一”的原点上,重温历史,眺望未来。
不入支那人清梦之“五一”
90年前一个春日,北大图书馆,李大钊正在与朋友们聚谈。
室内,书香阵阵;窗外,国破山河在。
于是,李大钊向大家讲了一个伤心的故事。他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一些国家很早就纪念了,上年(一九一九年)日本人曾在一个刊物中讥笑中国人对“五一”节茫然无知,甚至带着一脸轻蔑嘲弄说:“五一”还没有进入支那人的清梦。言下之意,中国人连“五一”是什么都不知道!
茶壶里的水开着,像热血。
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让人拍案而起。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这一年要在长辛店和北京扩大纪念中国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公推李大钊起草纪念文章。
其实,那时中国也有极少数人知道“五一”,但多是读书人。而真正的劳苦大众,梦里真的没有“五一”。
日本人似乎在得意地笑。
而中国这一年的“五一”,却让他们感到意外。“五一”不仅入了支那人的清梦,而且还入了他们的血液。
李大钊挑灯疾书,洋洋洒洒,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记述“五一” 的雄文。
一年一个五月一日。何以叫做“五一节”?“五一节”从什么时候有的?自从一千八百九十年有的;自从一千八百九十年以后,年年都有一回“五一节”。……我们中国今年今日,注意这纪念日的人还少。可是明年以后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
此后的“五一”,果真“大不同”了!其迥异于以往的原因,在于工人运动必须有自己的“先知”,而先进的知识分子又必须善于宣传工人群众。
“五一“劳动节万岁
今年的“五一”,鲜花如海,游人如织。
90年前这一天,没有满园的月季,只有漫天的传单。其中有的传单,是从北京发往唐山和石家庄的。
我找到几份当年的传单底稿。其中一份写到:
卖力气的弟兄们:今天不是五月一日吗?别因为今天前门天安门警察厅的门口少了一座花牌楼,总统府东西车站少了几百支电灯,便以为今日也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啊。他们做官的人只知道庆祝他们升官发财的日子,至于我们卖力气的苦人的纪念日……他们不管就让他不管,我们庆祝终归是庆祝。只要大家牢牢的记着年年的庆祝,总有一天让我们作苦工的弟兄们自己出来扎牌楼,放烟火,悬灯结彩,喝酒欢呼!……从今天起,牢牢地记着,慢慢地结合到明年的今日,我们也可以奋起来热闹,合口同声的三呼“五一劳动节万岁呵!”
由此,我们知道,90年前的“五一”,是产业工人、特别是苦力工人的节日。而当时的当政者,对“五一”是无动于衷的。
那时的工人,当“五一”开始植入他们清梦的时候,第一个幻想就是这一天自己出来扎牌楼,放烟火,悬灯结彩,喝酒欢呼!
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天,为了纪念“五一”,全国各级工会都在庆典,节目是为劳动者扎牌楼,放烟火,悬灯结彩,喝酒欢呼!
回望“五一”,人们总在“斗争”、“劳动”的语境里感怀过去瞻望未来,而我却常常感动于那时的中国工人在神州陆沉的日子里依然英姿挺拔地生活。时下,我们在讨论中国工人的伟大品格,依我看,中国工人的伟大品格之一就是乐观向上,他们在食不果腹的时候还是坚信总有一天自己可以“扎牌楼,放烟火,悬灯结彩,喝酒欢呼!”
感恩“五一”
人类的福祉,多与“五一”有关。
今天,我们能够享受到“五一”节,享受到黄金周,享受到双休日,享受到各种与就业、保障、分配等相关的劳动权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工会运动,即便你并非工会会员。
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们争取来的“不劳动”的权利。
过去百余年的工人运动,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过无可奈何的低谷,但总的历史,是工人不断胜利的历史。
我们今天可以在劳动节里不劳动,是无数劳动者百十年来争取的结果。我们需要感恩“五一”。
感恩“五一”,不是感念救世主,不是感恩神仙皇帝,而是感恩工人运动的先辈,感恩工人群众自己。
今天,劳资矛盾依然突出,工会的奋争依然在继续,但至少120个“五一”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工会运动所秉持的价值观永远与资本迥异,即工会所追求的永远是人文价值的实现,永远是公平、公正、合理与以人为本,而资本的价值观则是更高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运动,引导着人类进步。
我们需要感恩的,还有工人运动的先知们,包括马克思。海因里希·伯尔在《假如没有马克思》一文中深情地写到:“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世界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
我这篇文章发表之日,5月5日,正是马克思诞辰192年纪念日。
(本文作者赵新月为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坡学创立者,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本文发表于2010年5月5日《河北工人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