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创新的闪光


  人的创新活动,表现了创新者鲜明的个性特征。成就卓著的创新人才,以他们自己的切身体验,对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良好性格品质,提出了各自的要求。

        勇敢,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想也就偕与俱来。”

        谦虚,是性格对自己态度的特征。华罗庚说:“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成就,主要是由于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行。找到了差距,就有了奋斗目标。”

        勤劳,是性格的对劳动和工作态度的特征。茅以升说:“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乐观,是性格的情绪特征。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兴奋。”

        人的性格与人的活动相联系,良好的性格品质,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创新的成功仅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但为什么有人在成功到来的黎明前放弃了努力呢?因为他性格怯懦,缺乏勇气和恒心,看不到拂晓的后面是黎明的曙光。当一个人可以以他的创新成果在人群中冒尖,出类拔萃的希望就在眼前,为什么有人惧怕失败而畏葸不前担忧成功后的压力而临行怯步呢?因为他的性格中有自卑和狭隘弱点,缺乏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在那些杰出的创新型人材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着这样的规律,性格越是鲜明优秀,创新的风格也越引人注目,创新的成就越辉煌夺目。诗人臧克家在《关于我自己》一文中说:“我的性格是热情、爽快,大小事认真,决不苟且。写作、读书、处世,都是如此。这样的性格,给我带来了许多难言之痛,但也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和安慰。”

  (一)态度+行为方式: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是人的全部特质的总和。

        体格、相貌、体态、健康可以使人生产一种自我意识,影响性格的特征。一般来说,美貌者与貌丑者的性格常常是有区别的。

        能力。如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社交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构成性格特征的主要项目。

  知识、经验、技能等智力性因素,对性格有直接影响。

        态度。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对社会,对集体,对劳动、学习、工作的一贯态度,直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征。

        气质直接参与性格,使性格具有某些先天性成份。

        意志、品德和动机、兴趣,无不明显地影响性格特征。

  既然性格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心理因素又都是脑的机能,因此,性格也和其他心理因素一样也是脑的机能。

  (二)让性格的闪光照亮创新之路:性格与创造力

        创新和培养性格是人的统一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方面。

        1.创造力对性格的影响

        创造力对性格优化起促进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杰出的创造人才都有令人羡慕的优良性格,如我们熟知的李四光、华罗庚、彭加木、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我们的楷模。

  创造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才能的综合。创造力又有才能特征和个性特征,所以心理学家希布尔说创造力是“架在两个通常有很大区别的心理学领域——即才能和个性之间的桥梁”。因此,我们就可以沿循创造力这座桥梁,使创造力促进性格优化,使性格制约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中的想象力、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等对性格的完善是有好的作用的,它可以使人勇敢、充满朝气和活力、具有开拓进取的创造性性格。

        2.性格品质对创造力的促进和培养

        我们从两个方面,即从性格品质影响创造力的实验研究和从卓越的创造人物的性格对创造力的分析,得出结论:性格品质对人的创造力有影响。中国就有“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等说法,都是说性格对创造力或能力的制约关系。

        (1)性格品质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推荐你读两本书:《非智力因素与创造力的培养》李兴业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创造心理与技法》鲁克成编著,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150位有成就的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也和性格特征有关,这些性格品质是:为取得成功的坚持力,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自信心和不自卑。

        (2)从接触的创造人物性格分析中获得的材料。

        性格品质中哪些对创造力影响较大?或者说它本身就成为能力结构中必备品质呢?

        ①热情;②勤奋;③高度的责任感;④自信心;⑤好奇心。

  (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造者性格的培养和改善

        在创新活动中,由于创新的艰巨和具有易失败的特点,更由于创新中掺有人际关系的复杂成分以及社会现实的正负效应,创造者不仅敏锐的发现自己的性格的两极新特征外明显而且他人也会从你的创新中体察到你的性格的优缺点,这些优缺点比一个人不投入创新活动之前要明显得多。这决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极为明显的好事,因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创造者优化自己性格的契机。因此,提出了创新中培养优秀的性格品质和改造在创新中暴露的性格弱点的现实课题。我们认为,创新不仅要出创造产品,更应该出优秀的创造人才,有了优秀的创造人才,创新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从这一点看,创造成果是战术性成果,而创造人才的脱颖而出则是战略性成果!

        1.性格的优化与汰劣

        心理学研究认为,大学生所处的学龄晚期,性格的稳固态度和行为方式趋于成熟。所以,对大学生来说,环境因素所能参与的性格塑造的可能性相对要小,性格可塑性比较弱。实现性格优化,主要应靠自我调节和自我改造,这就要打破包容着弱点的性格体系的稳态结构;打破旧有的稳态结构意味着内心世界的一场变革,这种变革面临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利因素是已有的性格特征已较稳定和深刻,所以对变革往往存在一种潜在的抗衡。有利因素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和个体对性格优化的强烈自我意识作用下,性格仍保持可塑性。可塑性的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有目的的自我调节、自我改造,特别是在创新中,创造者能更敏锐地意识到性格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把自己的性格朝着什么方面塑造?这是每一个创造者最关心的。这里有两个原则:优化原则和汰劣原则。

        优化原则是在创造者的心目中,形成一个人优美性格的目标,自觉自励地向这个目标前进。当一个人在创新中以强烈自我意识进行性格的优化选择时,心目中一定有一个或多个体现优秀性格特征的具体人物形象,在他或他们身上,融合了性格美的全部内容:正直、诚实、坚毅、热情、开朗、自信、谦虚、大度等等。使人产生了将性格趋于美的方向的激情。这种激情激励着创造者向理想的目标前进,体现了优化原则。性格导向自我确定的另一原则是汰劣原则。一个人尽管是在优化原则推动下向理想目标努力,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弱点的。他在创新中经过冷静地深刻反省和鉴别,有了明晰的自我体验。但这还不够,还要提高到一个性格审美情感台阶,从审美感的体验中认识不好的性格的坏处,然后才可能把克服这些弱点作为一种现实目标,这就是汰劣原则。把性格弱点淘汰掉了,自然而然养成了优良的性格,优化原则与汰劣原则就殊途同归了。

        2.优秀性格的重铸

        有了性格导向和优化,汰劣原则,在创造中是可以重铸优秀性格的。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优秀性格的坚实思想基础。性格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制度、结构、风尚和习惯都会影响人的性格。一般来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优秀性格就容易形成。

        其次,要普及心理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性格教育,加强自我修养。仅仅帮助创造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创新的特点,对创造者进行系统的性格教育,使他们知道创新中哪些是良好的性格,哪些是不良的性格,克服意义障碍,破除消极的定势影响。有的创造者误将固执、狭隘和自负当作有独立性和自信,势必妨碍创造力的发展。要使创造者知道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性格以及怎么样形成良好的性格等。

        再次,应调动社会力量,尽可能地形成有利于创造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创造者在和谐。理解、支持、赞扬的环境气氛中健康发展,这对于塑造创造者的良好性格有明显的作用。一些创新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成为了“创造者的摇篮”,学校老师和领导在学校大力倡导创新,开创造课、组织创造发明小组、办创造学校、成立创造协会、积极向社会推荐学生的创造产品、大力表彰有创造成绩的学生。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有较优良的创造性格:大胆、开朗、勤奋、坦率、进取、谦虚和坚韧。如果我们整个的社会都有这些学校的创造环境和气氛,对于创造者的性格塑造无疑是大为有利的

        第四,针对个别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工科大学生现状分析,粗略估计有大约近半数的学生性格不十分理想,在没有重大风浪时还显不出什么大毛病来,一遇波折就暴露出许多不适应未来创造的不良性格。大约有1/4的同学,有较明显的性格缺陷,已经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从已经开展这一工作的单位看,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性格培养和改造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不仅仅是知识、经验抑或能力、技法问题,更要求创造者具有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的性格。关于这一点,对人格因素人在培养、锻铸逐渐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和重要。大量的事实证明,不仅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创造力不等,就是能力平平比能力较强的人更具有创造力也屡见不鲜。这就告诉我们,在创造力开发和创新活动中,都要十分重视创新人格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