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世博会的海量客流还是要舒适地参观
李华新
开幕5天的上海世博会,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客流高峰。5月5日入园人数约8.56万,5月4日上海世博会开园后的首个非指定日累计入园人数约14.6万,均低于此前日均40万参观人数的预期。(www.rbc.cn 2010-05-06 08:2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和人们谈起是否去看看世博会时,人们对于世博会的向往会因为人流太多,拥挤地无法忍受,而对去看世博会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世博会作为知识的奥林匹克,假如是如同逛庙会那般的感觉,那是在是很杀风景的。入园人数成为承办者心中的担忧,可是假如是没有了人流,那么184天地时间,是否能够一直保持一个不菲的入园数字,那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事情。可是假如是人们心中都在避开高峰的话,那么这样的一个世博会,究竟会有多少人来观看,如果是人数不理想又当如何来对待,这实际上也是承办方担心的,是担心自己的精彩的世博会没有达到相应的理想人数,还是担心自己的收入,不能承担自己的投入与支出。
但是,来到世博是要全部都看,还是有所选择,这实际上是一个人们都需要了解到事情。现在人们对于世博会的感觉往往是说对于其中的知识类型或是对于为什么来参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期待。而假如是人们来了一次世博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为它的建筑或是里面眼花缭乱的科技手段而感到惊奇的话,那么时候,会真得让人深处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或是自此之后开启了对于科学想象的好奇之旅,这些好像并不是参观了一次世博会就达到的。但是,这样的一个机会,千载难逢却是如此。
现在舒适度与客流量,成了悬在上海世博会上空的“双刃剑”。与此前参观者普遍抱怨排队两三小时看20分钟场馆的状况相比,这两天世博园区参观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看来,一个真正精彩的世博会,还是需要人们对于不同风格的世界各国的展览,要事先有所准备,而你也要想想你参观世博也不尽只是开开眼界,而要开开眼界,也是需要在不同的那个国家的展览日,有所准备的。比如,今天开馆的以色列馆展出的爱因斯坦手写稿真迹,就的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以色列在世界上的科技领先程度位居第二,因此在这个日子里你能够对爱因斯坦的手稿一睹真迹的话,也许这样的一次机会,你一生也许就是这一次。而对于那些具有娱乐性质的,笔者还是以为,还是徜徉于科技的“真迹”中更有意义。
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因为世博会不是一个杂耍场,更不是一个在争奇斗艳中失去科技的真谛,有了这样的一个最根本的宗旨,也许你才会不至于陷入迷途。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