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现在是否仍如庄子所言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
阳春白雪不入下里巴人
“大声不入于里耳”,这里指高雅的音乐不入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所谓“阳春白雪不入下里巴人”。所以现在的经典音乐,要是演奏,可能门票价很高,但是真正踊跃去欣赏的人并不多,“大声无声”嘛!但是,“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 “折杨皇荂”是先秦音乐的歌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音乐。一唱流行音乐,大家就很开心,就“嗑然而笑”。像“超女”一来,现场都要挤爆;哪位港台名星一来,那些追星族的,什么我爱你、我爱你的,抢着去抱、抢着去啃,这些确实还是很麻烦。
“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什么是“高言”?是指真正圣贤说的那套语言,或者入道的、绝纶的、最精妙的这些理念。但“高言”是不可能留在众人心里的。就像我们书院一样,当然我也谈不上什么高明,也谈不上什么玄妙,我也只是很简单的做了一些推广国学的工作而已。但是,又有多少人来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听呢?又有多少人听了感觉到舒畅呢?所以“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啊!“止”就是停止,大家感觉到认可,不但是认可,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理念固持下来,坚持下来。为什么呢?“俗言胜也”嘛!实际上是“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因为“至道之言”是不可说、不可知的,你再怎么说,他也未必懂。
《道德经》五千言,大家都觉得是智慧之书,不得了!了不得!买书的人很多,但真正读书的人不多,读懂的人就更少。这些年大家觉得该读些孔夫子的书,真正一翻开《论语》却又要打瞌睡了。一翻开来看,尽是些卖儿卖女的,没有什么意思,又不能使我升官发财,读来读去只能读成“迂夫子”。为什么呢?他们没有领会这些的解读及文化氛围。现在一些讲国学的场合,严格来说也叫“俗言胜也”。为什么呢?第一,讲国学还是要讲道统、讲法统。道统和法统是从尧、舜、禹、汤,乃至孔孟一脉传承下来的。道家的道统,就是从老庄下来的。佛教的道统,在中国来说就只有禅宗这个道统;其它的,“天台”、“华严”这些都谈不上。为什么呢?它们在唐代以后都绝传了,只有禅宗这个道统还成立,这个传承还成立。你离开了这些道统去说话,那就是俗言。俗言媚众,而恰恰是这些俗言,老百姓听到就欢喜,当然“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你要想强行一律也不可能。
庄子说“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我们现在人的心态就是这个样的,世俗的人心都很迷惘,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很低下。而世间现在所追求的酒色财气这一套东西甚嚣尘上,大家都是急于求成、急于见利,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就会出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呀!因为真正升了官、发了财的毕竟是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真正搞到名堂的人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的确是处于“所适不得矣”的状态。我好在是死了发财心,绝了发财望,不去追这个,不去想这个了。“所适不得”,不以不得为意,为什么呢?不去取那个,所以我们也就无所谓得不得。如果你要去取这个,你就会在其中,你的两个脚都站痛了,你都不知道该往哪去迈步。
丑八怪最怕儿子像自己
“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把“二缶一钟”放在一起奏乐,钟声就被搅乱,就得不到最佳的乐声。这里是“二缶一钟”,“缶”就是瓦罐罐,可以敲音乐的;“惑”就是不决。该如何理解呢?我们两个脚后跟在这里站立,不知道如何走路,七上八下的像是“歧路亡羊”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两个脚在那里站着左右彷徨,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走哪条路。你选择吗?取舍吗?你自己没有那个“定见”,自然而然就迷惑在其中。“所适不得矣”,你到底要朝哪里走?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现在大学刚毕业的娃娃,研究生毕业的娃娃们,在选择工作上脑袋痛,干这样票子少了,做那样又不舒服,到底去北京?还是到广州?还是留成都?还是到新疆?选择多了,反而自己没有主意。另外因为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了,自己也没有主意了。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如今整个天下的人心都坏了,都沉浸在争名夺利、投机取巧的状态之中。虽然我在这里祈祷,我把声音敲得再响,让大家都来向道,回归自然,但是,我这点声音有响应的吗?这点目的能够达到吗?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如果我们办事情,“知其不可得而强得之”,“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这又是一个错误,就是惑上加惑。所以在庄子的时代,他对这些还是感到很为难的。庄子和孔夫子不同,孔夫子走到哪里去,诸侯都是礼请,都是千金的聘礼,就是出场费高。庄子走到哪里去,都像乞丐一样,身上穿着烂衣裳,脚上穿着草鞋,甚至光着脚板,东奔西跑的,哪个理你呢?他不像后来的孟子、荀子,包括惠子、公孙龙子,在先秦诸子之中,只有庄子最穷,因为他脾气最倔,也最麻烦。当然这种状态也没有办法,又一惑也。
“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那只好把这一切放弃,不去管他,不把自己的欲望向前推演、发展。只要没有这方面的意念,没有这方面的取舍,那你还有什么忧虑呢?还需谁帮助你忧呢?我们看到有些哥们做生意有困难了,我们帮他忧一下。如果他不做生意,天天在屋里泡清茶,你会不会为他忧这些事情呢?你当然就不会为他忧了。这些事情就看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果处在还要去有所为的位置上,大家就要为你忧;如果处在“无所为”的位置,大家就不会为你忧;如果处在无所为的位置上,连一碗饭都没有,我们又要为你忧了。所以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话很舒服。当然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更舒服、更滑稽了。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一个麻疯病人,或者是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人,他生了儿子,马上就点起灯来看,生怕儿子长得和自己一样。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表明了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希望。我们的希望就像自己要生的儿子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健康、漂亮、前途无量;绝不希望自己的希望、目的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每个人都希望有个自己预期的结果,所以看相、算命、风水大行于世,都是怕自己的“儿子”生出来不好。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历指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
失去天性,离道就远了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我们四川发现的一些船棺,大概有几十具,都是清一色的楠木,那些楠木的口径少则一米,多则一米五,嗨呀!今天哪还有这样的古木,西双版纳如今也没有了。把树锯下来,选中间一丈二或一丈五最端正的部分,再剖成两半,把里面掏空,把那些贵族尸体放进去,然后埋下去。过了几千年,被搞修建的挖出来发现了,成为文物部门的一大收获。当然,楠木是珍贵的一种木材,樟木、檀木也是很好的木材。我们看到古代有很多木雕的生活用具,不仅仅把它当作吃饭、盛酒的用具,同样还要把它们“青黄而文之”啊!还要雕刻得很精美,还要涂漆,有些还要上金,做得很漂亮。那么能用的木,就做成器具;没用的呢?像刨花、木屑、还有枝枝枒枒的,就丢在山沟中。这就有一个比较,丢在山沟中的那些废料,当然是不管用,也可能长些蘑菇,也可能就成了一堆朽木,腐朽了。但那些作为“牺尊”,作为庙堂上供贵族享用的,它当然就价贵了。如果现在我们有一个周代黄杨木雕的酒杯子,或者一个饭钵钵,现在拿出来可能要卖高价钱了!木头的还不像金属的,如果保存的比较完好,拿到博物馆、文物市场可能还更值钱。所以“美恶有间”,作成工艺品的,它当然是很美的;而烂在沟沟里的朽木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其于失性一也”。不管是做成了牺尊,还是成为了朽木,它都丧失了活灵灵的生命,失去了它在山林里的风光,这是平等的,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上帝生人也好、大道生人也好、阴阳生人也好;有的人生在皇宫里,有的人生在山沟里。生在皇宫里还是“失性”,你以为当皇子就那么容易呀!还不是三岁就读四书五经,每天师傅还是拿起篾条考你的功课。生在山沟里,为了三顿饭,三岁就要去割猪草,帮助父母忙碌,一样的“失性”。有的人为官,有的人为财,有的人为名,不管如何,大家都是“失性一也”呀!
下边又讲“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盗跖与曾史,盗跖是春秋时期一个杀人越货的黑社会老大;曾参、史鱼都是非常有名的贤士。曾参是孔夫子优秀的徒弟,也算是半个圣人了,是贤人中的佼佼者。史鱼是鲁国的一个贤大夫,非常了不起的,死前曾经劝卫灵公把奸臣给贬了,重用贤臣蘧伯玉,但卫灵公没有听他的话。当然曾参、史鱼是非常优秀的人中之杰,盗跖是人中的渣子、社会渣子。尽管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同,但都在大道之中失去了天性,迷失了方向。失去天性,离道就远了。
使人迷失天性的五个方面
所以“且夫失性有五”,在哪五个方面失去了天性呢?“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青黄赤白黑每天在我们眼里边晃来晃去,就会“使目不明”。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艺术品,头都昏了。上次我看到愿炯法师的徒弟几百万买块石头,确实是漂亮。他家里的那些奇石,有的矿石是晶体的,结构简直是鬼斧神工;有的石头还在生长;有些石头相当的漂亮;有些天生怪石,确实是很精美。但是,看了以后心里就发慌,价值几百万呀!有钱人天天去瞅这些,看哪个便宜就买回去赚钱。有喜欢字的就天天去买字,特别是有些干部不方便收钱,收些字画比较安全,当然要选名家的字画,所以“五色乱目”。当然,五色也包括一切艺术品。我到卡拉OK厅,灯光一转起来,马上就要晕倒,只有逃之夭夭,就不敢去。
“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你看这里早上装修的一闹,你的耳朵还聪不聪呢?《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虚”是对眼睛而言,“静”是对耳朵而言。耳要得静、眼要得虚才能为我们服务,如果遇到“五色乱”、“五声乱”,那么我们的眼睛肯定就不明,耳朵肯定就不聪。当然这个“五声”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语言内容。是是非非的话,你耳朵聋不聋?阿谀奉承的语言,你耳朵聋不聋?利害得失的话,你耳朵聋不聋?诸如此类的。
还有“五臭薰鼻,困惾中颡”。“五臭”,当然有很多香臭的东西薰鼻,“久入鱼肆不觉其臭,久入兰圃不觉其香”。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鼻子的感觉就没有了,鼻子就不灵了。所以“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到时候脑门都不管用了。
“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天天麻辣烫吃着,吃其它的也就没有感觉了。所以,愿炯法师他们就不吃味精。味精吃多了,吃其它的的确就没有滋味了。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还在十二中上学,口袋里有二角钱,就去九眼桥边吃碗馄饨。店家放了点味精,嗨!从没有吃过那么鲜美的汤,简直比鸡汤还鲜美。当时家里穷,没吃过味精,那是第一次吃味精。现在味精放得都比较重,特别是成都的餐饮都是味精、鸡精熬炼出来的,味道还是可以。你到广东去,那里的餐馆就根本不放味精,如果放了味精,基本上就没人吃,总觉得不舒服,因为怕把这舌头遭腐蚀了。
“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眼耳鼻舌心,第五个就是“趣舍滑心”。“趣”应该是取,我们每天都有取舍在心里边滚过来、滚过去的,我们的心性沸沸扬扬,张惶不安,像天上的风筝一样,东飘西飘,不知自己该怎么样,心性不能抱元守一。
如何超越五贼的束缚
《阴符经》里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庄子这里也说“且夫失性有五”,怎样理解?我们的确是“趣舍滑心,使性飞扬”。眼耳鼻舌心,此“五贼”皆是身之害啊!我们的眼耳鼻舌心在妄动之中,我们的生命、精神、生活就会受到伤害,这是必然的。除非你明白“五贼”的落脚处,不受它的控制,超然于其外了。你明心见性也好,飞升见道也好,就是另外一个境界了。但世间的人都超越不出这“五贼”的束缚,哪个能超出呢?
所以孔夫子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们看到漂亮女孩,就想多看几眼;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就生欢喜心;看到别人字写得差,画画得差,就不想看;这儿有个死老鼠,就赶紧把它拿去扔了;如果是一束鲜花,这两天梅花开了,我们就买来插在瓶里,很香;成都人喜欢这些,这几天还有黄桷兰,在红绿灯或者马路边上,车一停,卖花的就来了,壹块钱一串,很多人还是要买。这些都是人对美好的一种追求,对丑恶的一种回避,是人的正常状态。但是如果为之而奔波,过于刻意经营,那就麻烦了。
所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怎样使性不飞扬?当然,道家学说里讲“虚一而静,抱元守一”,就是要使我们的性得以安宁!所以易经鼎卦里就讲“正位凝命”。我们的命若是能凝住,我们的性若是能凝住,那就是得定、得静气,他的性就不飞扬了。所以我们现在看一个人可不可为、可不可交,关键就看他有没有静气。有静气的人就可交,就可托付重任。如果一个人的性子乱,一天起伏不定的,就很麻烦。某人为什么不受欢迎?他就是“其性飞扬”啊!一会一个想法,一会一个念头的,简直忙不过来。尽管他很聪明,但把控不住自己,一个念头来了,就跟着这个念头跑了,弄得周边的人也跟着他跑;跑不到几步,又来一个念头,就向另一条路上跑,还抱怨你跟着他跑错了。如果他能安静下来,像愿炯法师那么安定就好了。法师没有那么多事情,他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在考虑,在关照别人,大家就觉得他有亲和力,都喜欢他。所以我们人与人打交道,就要用这五条作为鉴定的标准,一方面反省自己做得如何?有没有定性?是不是受五贼所束缚、所支配?另外反过来也可以看别人这些方面做得如何?如果五欲之念太重,这些人不好交往,交往起来也麻烦。所以下边又说“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些确实使我们的生命、精神、生活受到了很大的祸患呀!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也”。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都是相互非难,“以非其所是而是其所非”嘛!都认为自己的对,别人的不管如何都是错的;哪怕你是站在我的立场说话,我还是要说你说的是错的;只有我说的才是对,你说出来的肯定是错的。这些都是“非其所是,是其所非”。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郭沬若说李白什么都是对的,因为毛喜欢李白,杜甫则什么都是错的。有一首孟浩然的诗,大家都背得出来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本来是很美丽的,但那时拿到郭沬若手里就不一样了。借用其逻辑,“春眠不觉晓”,春天是大忙季节,贫下中农都去农忙了,你还睡懒觉,纯粹是地主阶级;“处处闻啼鸟”,大家都是这么辛苦,老百姓的痛苦听不到,却喜欢鸟叫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风雨,你不去看庄稼出不出事情?老百姓的房子漏不漏雨?人冷不冷?却只关心花落多少,真是地主阶级的那个啊!。若要这样去分析,那唐诗宋词都有问题,都该批了。
“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杨墨”是杨朱和墨子的一套理论,也有他们合理之处。特别是这次电视剧《墨攻》播出以后,很多人都在议论。有人对我说,冯老师你要讲《墨子》啊!现在成了墨学热了,也有人在网上提了这个。我跟着追什么呢?《墨子》我也不熟悉,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组织起来选几篇来学。但为什么墨学没有成为显学,而在汉以后就消亡了呢?实际上也没有消亡,儒家学说在汉以后,就把墨家学说合理的部分吸收进去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到了汉以后学术思想也大一统了。
思想的统一与融合
玄奘大师为什么到印度取经?因为从黄巾起义开始,到隋统一,再到唐统一,大概是四百多年的分裂,中国那几百年的政治、文化、宗教,包括佛教,南北的差别都比较大,歧义也比较多。所以玄奘大师才发心到印度去取真经,想回来一统中国的佛教,结果他老人家取回真经,也没有统一佛教。当然,最后统一的是唐武宗灭佛,灭佛以后就自然统一了,禅宗就一支独盛了。因为“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这些宗派消沉下去了,因为大家都没有书了;没有书,失去了传承的资料,大家就没有话说。只有禅宗,不要书都可以说。所以禅宗了不起,唐武宗灭佛以后,禅宗就在中国佛教界一统天下了。
“杨墨”也是秦汉以后消亡在大一统思想之中的,诸子百家都汇归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统之中,包括阴阳家的、儒家的等等,都汇归于此。我们知道,易经讲阴阳,能不用阴阳家的吗?要治国平天下,要去平定四海,能不用兵家吗?老百姓要吃饭,怎么会把农家的思想丢掉呢?医药家的呢?从皇帝到老百姓都需要健康,看病也需要这些,包括华佗的五禽戏、庄子的导引术这些,不管是达官贵人也好,文人墨客也好,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所以这些都统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而其代表是儒家,当然道家也在其中。所以“杨墨”在当时是显学,后来也并没有真正消失。杨子有些重要理念现在只有在《庄子》里能看到了,因为它的书已散失了。《庄子》的《天下》篇介绍杨子的学术思想,我们才能看得到杨子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庄子的时代,他也和杨子过不去,和惠子过不去,和孔子过不去,他是通批。我们以后学庄子《天下》篇的时候,可以看到庄子一方面指出了他们的合理性,一方面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庄子是独钟道家,因为道家有很大包容性,把社会性和自然性从道的角度上来认识,借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得“大总持”,把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归宗在一点上来看。
当年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宇宙统一场”,因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总有矛盾,微观世界、宇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三者的矛盾在物理学上不能统一,所以爱因斯坦想建立一个统一场的理论,把整个自然科学的这些麻烦、鸿沟填平。但是,个人的学问是有局限的,所以不行。为什么呢?庄子里说“道术之裂”嘛!诸子百家的理论并不是没有合理性,他们都是道。但是大道被分割了,东一块、西一块的。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抱着象腿的就说象是柱子;摸到象鼻子说是什么?摸到象胸口说象是一堵墙。对不对呢?都对,又都不对,因为不是全体。所以“杨墨”是抱着自己的局部真理,独自在那里孤芳自赏,自以为得。而庄子所说的“得”是指“得道”,并不是这些局部真理。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夫得者困”,我们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包括很多大师,都是陶醉于他们那些局部领域的成绩之中。用禅宗的话来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很多人都被真理所束缚。我们承认你所说的是真理,但是你又被真理所束缚。《金刚经》就不简单,“佛所说法”是真理,马上就给你说“即非佛法”,反而不是佛法。你明白了这个,转过神来了,就“是名佛法”,你才懂得什么是佛法,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否定之否定”。所以“得者困”,要明白这个厉害。《道德经》也反反复复地阐明这个道理,使自己放下这个“有所得”的感觉。如果自认为“有所得”,你就完了。
“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鸠”,斑鸠;“鸮”,猫头鹰。它们被关在笼子里,有人喂养,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到,很舒服;但它们没有自由了,也很可怜。
“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声色”是什么?用庄子的话来说,就像那些茅草、枯枝之类粗糙的东西。古代老百姓烧饭没有煤炭,更没有现在的天燃气,他们不外乎用废弃的茅草,砍一些枯树、枯枝做柴烧而已。“柴其内”,就是把柴禾一样的东西装在肚子里。如果我们肚子里装的都是些粗糙、庸俗的东西,如“声色犬马”这类粗糙的精神享受,那就是“趣舍声色以柴其内”。这里庄子用字是很经典,非常考究的。
“皮弁鹬冠搢笏绅修以约其外”,古代的人插起野鸡翎子,穿起虎皮大衣,拿起朝片(笏),穿起朝服在外边风光。若看到一个人内在粗糙庸俗,而外表衣冠楚楚,对社会而言,对各位而言,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内支盈于柴栅,外重纆缴”,内心被声色充满就像被泥柴墙阻隔一样,不得通畅;外边又被绳索重重缠绕,在缠绕之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现在的人就是这个样子,我升官发财了,我有奔驰、宝马开了,我住的是森林别墅,我一个人有半亩地,树木都是几万元钱一棵买来栽的,楼上是屋顶花园。这些是不是就了不得呢?看到这些有什么感觉呢?最近又有一位官员倒下了,不断的有人倒下。我们生活在世上需不需要得呢?当然需要。功名富贵哪个不需要呢?但重要的是,在其中而不为其所限制,得了也不要以为有得,那就对了。如果你以为你有得了,那就麻烦了。所谓大隐隐于朝,哪怕你当了宰相,都没有当宰相的感觉,这就了不起。你当了名人而没有当名人的感觉,你就了不起。只要有了我是什么什么、我怎样怎样的感觉,就像《金刚经》里说的“我若作是念”,哎呀!你就完了。如果“我不作是念”,你就非常了不起。我们人常被功名富贵拴住,被拴住了还在那里自以为有所得,这恰恰就是“罪人交臂”,就像人被警察抓住被铐了一样。老虎豹子被抓住关在笼子里给人看,同样有牛羊吃,一样有活鸡喂,但是它们自得不自得呢?
庄子的《天地》这篇文章给我们透出了什么样信息?的确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前面讲《齐物论》、《大宗师》都是四堂课,而《天地》这篇居然讲了五堂课,其中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深刻。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条,要使我们“无为而无不为”。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人的心理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剖析,使我们对道、对道家的理念有所感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