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不是一个常态国家


    

                                       中国还不是一个常态国家

 

    哈佛大学的教授Shleifer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说转型后的俄罗斯基本上成为一个常态国家(normal country),尽管还有很多问题,与英美等自由民主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常态国家了。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 穆勒曾经提到一种“稳态社会”的概念,即社会的制度架构基本上稳定不变了。现在看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态,中国在这三个方面离稳态社会都相去甚远。市场方面,很多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还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被政治高度扭曲;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社会,在转型的初期,反正市场也不存在的时候,由于可以存在“浑水摸鱼”的灵活性,短期内也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市场需要更复杂的分工和合作的时候,这种发展的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这种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但对未来的走向又不确定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就变成了一种“焦虑的经济”(anxious economy),这种焦虑在金融市场上反映得最清楚,股票市场最能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据《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国今年的股市表现在全球倒数第五。
   

    从大的方面来说,福山教授的“历史终结论”是对的,除了自由市场+民主政治这种社会模式来说,不可能存在其他替代的社会模式了。作为政治家(也许对任何人)要知道三点: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地方(where are we);我们要到哪里去(where are we going); 怎样实现这一点(How do we get there)。在这三点上,中国的知识分子、企业家、政治家和社会大众都有很多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