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需要更实在慰藉


“曾庆香被追授烈士了”,午饭时,一位同事突然说道。
“曾庆香是谁?”众人茫然。
“就是那个跟央视记者一起救人又被车撞的那个。”
“哦……”众人恍然。
 
不到两个月前,国内许多主流媒体都转载了央视女记者救援车祸被困者时被撞身亡的新闻,“央视女记者刘薇(笔名非亚)39日晚在北六环遭遇车祸,在试图和另外一名男子救助车祸中被困人员时,被后面驶来的金杯车撞倒身亡”。文中“另一名男子”就是曾庆香,一个进京务工的普通江西农民。
 
再次翻看事故发生后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媒体第一时间关注的焦点几乎全部是刘薇(或者非亚),曾庆香只是报道中的配角。作为媒体新闻选择的一般标准,“央视记者”的显著性和吸引力显然要高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
 
几天之后,随着报道的深入,北京和江西两地媒体才将视线转向了曾庆香,而此时异地媒体的关注度已经大大下降。直到56,新华社南昌分社的一条短讯“经江西省政府授权曾庆香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再次将人们的关注引向这位普通的江西农民。
 
从北京和江西两地媒体大量的报道中,我们了解,曾庆香遇难后仅四个小时,他年过七旬的老父亲便因悲伤过度离世,两位亲人的先后离去曾家痛苦欲绝。事发之后,共青团中央追授曾庆香“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地方政府送去抚慰金、举行曾庆香事迹报告会,等等。
 
“烈士”家属得到应有褒奖,我们在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些许疑虑,那就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褒奖与抚恤,是否果真恰如其分,是否真的能够抚慰而不是加重曾庆香亲人的伤痛。
 
据报道,为了弘扬曾庆香舍己救人的社会正气,江西信丰县的地方政府将通往他生前所在村庄的水泥公路命名为“庆香路”。我们无意否认江西信丰县弘扬正面典型的努力,也不怀疑有关部门慰藉死者家属的善意,但是,我们不得不担心,以死者名字命名的一条路,对于死者家属的内心是否会构成一种更长久的伤害。
 
逝者长已矣,对于曾庆香的家人而言,或许只有时间才是疗伤的良药。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逐渐回到正轨,情感的创伤或许会逐渐愈合。然而,地方政府竟然在曾庆香家门口命名一条“庆香”路,这不啻于在伤口旁边做了一个永久的标记,将时时刻刻提醒他们曾经的苦楚,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残忍”。
 
我们常说“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但对于曾庆香的家人来说,这将是他们永远的创伤。对于“烈士”的身后事,尚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曾庆香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一个正读小学,一个嗷嗷待哺,而曾的妻子无业;曾的母亲年过七旬,却老来丧子,如何赡养……这些都是烈士家属的燃眉之急,更需要地方政府妥善解决。解决好现实问题,不以“烈士”光环遮蔽现实苦痛,这既是对生者的抚慰,更是对逝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