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以超越摩尔定律的速度在膨胀,甚至连Intel都要全力以赴地追赶,才能勉强做到不掉队。
我们是如何被垃圾信息裹挟着,并逐渐淹没在垃圾信息的沼泽之中呢?
记得我1993年第一次离开北京,在雷州半岛时,看到广西北海街头有一处书店,这个地方让本人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
这是一家信息公司开的书店,附带经营名片展示的生意,几面墙上贴满了名片,可以供来往的客人随意抄写,而名片的主人大体也是要付钱才能把自己的名片摆上去给人抄录的,虽然名片上的机构与头衔早已忘记了,但想来那种业务模式也会很尴尬,因为职位太高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名片放上去,他们会认为那是一种骚扰,他们已经够忙的了,被宣传得太多也没有用;相反,职位太低的人在公司又不管事,徒增加一些麻烦罢了。
随着经济硬着陆,银根收紧,北海与海南的房地产被挂在半空,留下了一大堆烂尾楼,那个小店也就烟消云散了。
想来,会有如此的经营业务出现,也是有其特殊的土壤。
毕竟当年,信息传输极度困难。毕竟在那样的时代,人们像久经干旱一样,在渴望更多的信息带给他们机会。就如开放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就会有很多人跃跃欲试地想出去看看,即使辞去稳定的工作都要下海去自由遨游一番。也像改革或者是通过各种途径,终于得以摆脱土地的束缚,奔向都市去寻找美丽新世界,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去异地漂泊。
漂泊中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刺激,自由是一种人生态度,不是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吗。漂泊与流浪跟在水中遨游一样,都是一种自由状态!
时代在发展,不管是通讯、传媒还是互联网,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这在当时是很难想像的。就如Intel某版本的广告所进行的表现,面对任何更新换代的变化都要“Wow”一声。
周边的许多朋友都认为这种发展是可喜的,是值得欣慰的。但我总是认为那是一种困扰。城市化、国际化与商品化,正在对每个人形成困扰。
在2006年7月我曾经有专文论述《网络的四大毒瘤》,从负面将信息浏览、论坛社区、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等四个方面对电脑与网络技术对办公室工作的弊端进行了简要分析。2007年10月又专门谈了对电子邮件的看法,并把电子邮件列为网络的第五大毒瘤。
当初在有了第一个邮箱的时候,逢人便说“有事发邮件”“等你邮件喔”,就如同有了板砖一样的手机(当时叫“大哥大”)总喜欢显摆,即使没有电话都要对着话筒大声嚷嚷,或者有了BB机甚至会自己call自己,以制造“我很忙,你看总是有人想跟我联系”的形象。直到现在依然有一个不断壮大的群落,名曰“穷忙族”,贫穷而忙碌着,而且似乎越穷越忙,越忙越穷。那个时候的信息真的是贵如黄金,需要去追逐才能得到分享与参与的机会。
而门户网站的网络英雄们也在网络陷入泥沼的时候,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名片上打上了电子邮件,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温暖,那小小的一行字意味着互联网的方向是正确的,自己判断的趋势是明显的,只要坚持就能够走到光明,自己就可以成为从沙漠里走出的英雄,成为最后被剩下来的王者。
也曾经有网站用vip等形式尝试通过电子邮件服务的方式收费,但都被用脚投票的网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否定了。
所以你能够要到更多的人的电子邮箱就成为足以让自己炫耀的本事了。
随后就如街头的小报越来越多,免费派发传单的也越来越多,展会上的资料也可以随便取阅,甚至人家都疯狂地往你的怀里塞,再后来,房展会上的售楼书每本都很厚,每个开本都很大,每一张上都有只印有名字和手机的信息,报纸上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了,做电话销售的前期信息搜集也不用去图书馆查抄电话号码了。在那个时候被几个推销类的电话骚扰,居然会有充实的感觉,似乎那意味着自己活在都市中的价值。
邮箱越来越多,邮箱越来越普及,不仅有了公用与私用的区别,还有自己给自己发来发去的功能,无聊的时候当作好玩,也有具体的功效,那就是存储文件。甚至由于不同的目的而多设几个邮箱的越来越多了,开通邮箱就没有那么兴奋了,
当使用邮件的人越来越多,用邮件营销的人与机构也就越来越多,比如会议培训公司,比如礼品公司,比如交友类的机构,比如那些持不同政见者所成立的机构,都习惯于用这种方式去做推广与营销,就如大街上散发小广告的,不管你是否愿意,甚至不关心你是谁,往你的手里塞上他们的宣传单,就算是大功告成,他们才不管你是拿回去细细品味并研读,还是走出几步之后就随手扔到垃圾桶里。
因为名片上的那些邮箱甚至任意搜到的邮箱都找不到你要找的人,即使找到也会被当作垃圾信息而屏蔽掉,那些没有被屏蔽掉的信息,也会在垃圾信箱里越积越多,在这样的时候,清理垃圾邮件已经成为某些人每天都要做的工作,99%以上的邮件是匆匆扫过名称之后就被删除的。
垃圾信息的泛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隔膜,看谁都像是来打破自己宁静的闯入者,看谁都像是向自己推销并套走自己血汗钱的掠夺者,所以,甚至你所面对的人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你倒成了对你的一种认同与友善的表示。
网络上的垃圾邮件与街边的小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非那些很无聊的人,希望找些方式打法自己多余的时间,否则连邮件看都懒得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就把自己查看并清理邮箱的时间拉长了,因为他们知道某些被自己弃用的邮箱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不要相信网上与名片上公布的那些邮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性地问一句“您最经常用的邮箱是哪个”,能够得到肯定并善意回答的人才是值得炫耀的,那或许说明对方对自己更加信任,或者是对方还没有对邮箱所带来的困扰。
所以重要的不是搞到一大堆电子邮箱地址,回家之后群发邮件,而是要搞明白对方最经常用的是哪个邮箱。
在这样的时候,即使你再用吸引人的措辞去想个好的邮件名称,被看到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当邮箱里的邮件动辄有数以百封,而且每天依然要增加十位数那么多的时候,删除邮件就成为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做的事情,而且都会有一个判断,什么样的地址、什么样的标题、什么样的措辞的邮件,多大篇幅的邮件很像是广告、垃圾甚至是病毒邮件,看都不看,直接全选删除。在这样的时候,再用电子邮件群发的形式来营销显然已经是在浪费时间了。
当某些人意识到,即使要了邮箱也没有什么用处,发了信息对方也未必会看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问对方手机号码,并在对方拒绝的时候惴惴地加上一句“我不会在您不方便的时候给您打电话”“我通常用短信的方式”。但越来越多的人所受到的依然是垃圾短信,一些以推销为目的的骚扰电话。
原本还会出于礼貌地跟推销者说几句,但接的多了,凭对方一个称呼或者是直觉就可以判明来意,而自己实在是没有时间应对,或者应对是对于对方时间浪费的时候,干脆说:我不感兴趣!
如此态度虽然直接强硬而且伤害对方的积极情绪,却是最负责任的方法了。而这也刚好应对我在某些电话营销主题文章中所说的:针对非目标客户,要遵循惜字如金的原则。那在对方是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保护。
还有那些QQ、MSN之类的群,虽然大家都排斥广告,一旦发现赤裸裸的广告信息,对发布广告信息的人立刻踢出去。但心知肚明的是,彼此最想发布的都是商业信息,即使是请群友帮忙,都要把自己打扮成为邻家小弟或者小妹的形象,通过非商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宁愿灌水都把自己的商务需求隐藏在消遣聊天之中。
每个人都要尽量多地展示自己的方言乡音,即使所面对的不是自己的老乡,而仅仅提到了涉及自己家乡,而且共知的某个元素,都要大秀乡土之风,这是否是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的一种轮回呢?
反城市化确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否定。
在2008年七月初,本人曾以五篇文章为系列深入说明了城市化对中国的伤害,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必然会从城市化中醒悟,并在回归田园之后感觉到深深的失落。而且在2009年一月的文章中,也曾经提出那些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哪里来的回哪里去的建议。随即在2009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沿海农民工返乡不归并使得沿海某些地区出现用工荒。并引起了从地方政府到全国性媒体的恐慌。
回头在想,我们从乡村走进都市,再从都市回到乡村,确实是一种轮回;而从追求信息到躲避信息,也是一种轮回;从追求财富到挥霍财富,同样是一种轮回;从追逐喧嚣到寻求安宁,依然是一种轮回;从抛弃自我到寻找失去的自我,难道就不是一种轮回?!
遗憾的是:当我们从一个否定转向另一个否定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升华,而是简单的回到原点——甚至连原点都回不去了,因为很多东西,在毁坏了之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比如破碎的镜子,破坏的感情,比如污染的环境,丢掉的文化核心与价值观。
甚至当我们在这轮回的过程中,即使不是在享受,都难以掌握自主权,在其中无奈地快乐着,自己都说不清楚那快乐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做给自己看的。
似乎只有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甚至学生年龄的人,才会对各方面信息保持积极而欢迎的态度,当接收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麻木,更多的就会感觉是一种困扰。
梦想着的就是到一个没有任何信息、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必要对任何人伪装的地方,清静地呆上一段时间,即使是天涯海角,即使远涉重洋都在所不惜。
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当自己想要回自己的灵魂的时候,却已经难以做到。这就是人之可悲。
回到文章开始所提到的雷州半岛之行,已经过去17年。放眼看去,身边对信息的态度从贫瘠的时候的追求驱动,到信息泛滥的时候希望回到没有信息干扰的环境中,向往的生活从乡村的宁静到期望回到宁静的乡村,这难道不是一种轮回吗?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