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争认为,美是一种快感,是人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如果一个人、一件事物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决不可能是美的。
徐卫争还认为,美有先天生成的,也有后天创造出来的。而后天创造出来的美往往比先天的美更长久。
人类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美"的内涵也各不相同。也许正如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最容易腐烂而难于保持的。"譬如,在现今能源紧缺、油价飞速上涨的时代,据说美国女人的择偶标准已经变成:他英俊、潇洒,并且拥有一座油罐的汽油。这当然是一则幽默。
人类始终是美的追随者。有史以来,男人和女人都在根据时代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以各种方式呵护着自己的身体形象,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变得更美。从史前时代的文身,到今天疯狂地冲向运动馆和手术台去雕琢自己的身体,人类从未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美的最初表现是古代的妇女雕像,那时的美女形象是浑圆的身体,有着夸张肉感的胸部和臀部。
古代各大洲的土著出于对美和力的追求与想象,普遍风行文身。在新西兰,文身匠把梳子浸入染色的汁液,然后在没有任何麻醉手段的情况下,用小锒头敲打梳背,使梳齿深入受刺者的皮肤。匠师一边施术,一边唱歌相慰,说文身之后会有天仙般的美女来爱他。
古人为了突出性别的特征美,曾使用过许多"欲盖弥彰"的办法。譬如,古时非洲生活在森林里的巴布亚人,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赤身裸体的。但男人偏偏把他的生殖器藏在一个葫芦里。这简直不是隐藏,而是一种大肆张扬了。
与巴布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十五六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的绅士们,不知是出于掩盖的目的还是想特别地夸张自己的雄性特征,他们在紧身裤的两腿之间,总是挂着一个花团锦簇的口袋,男性身体上那根"珍宝"当然是放在里面的。那是一个男性裤子没有前开口的时代,使用这种口袋,解手就比较方便了。但是,那同样是一个上衣还没有发明口袋的时代,于是,绅士们的钱包、手套、手巾、药品、甚至水果,一古脑儿全装在这个花口袋里。
美是无法被忘却的。即便在漫长的、一切围着上帝转的、欧洲最黑暗的中世纪(公元476--1492年),基督教一位教皇圣o格列高利也说过这样的名言:"只有一种颜色能够让女人变得美丽而体面,那就是羞涩的红润。它应该是少女和妻子们化妆品。"那个时代的美受到教会的严重压制,一切妩媚的东西都注定要化为灰烬。女人们不得不过着以简朴和禁欲为标准的、苦行僧般的生活,就连保养光滑皮肤的方式也变得令人作呕:用泡着牛粪的葡萄酒按摩。教会只允许在有必要的时候和临终前洗澡。化妆则是淫荡的象征。
达芬o奇认为,美的女人应该有3样东西是白的:皮肤、牙齿和手;应有3样东西是红的:嘴唇、面颊和指甲;还有3样东西应是黑色的:眼睛、眉毛和睫毛。
16世纪的法国王后卡特琳o德o美第奇是真正的美学家。她的身边有上百名美容师。正是她让巴黎成了今天欧洲时装和美的中心。
美的观念与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17、18世纪以及此前的漫长岁月里,上层社会的女人都以圆胖、高胸、肥臀为美,但腰部要非常纤细,如中国唐代的杨贵妃肯定就是如此。肥胖是经济宽裕的同义词,当时的致命疾病(如肺结核)会使人极度消瘦,因此,体形丰满是健康状况良好的最佳证明。当时,欧洲上流女人都纷纷借用填充物和衬垫等来增加身体的浑圆感。
人类特别是女人以苗条和消瘦为美的时间并不很长。1863年,肥胖的英国贵族威廉o班廷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首次向以肥胖为美的观念发出挑战。在信中,他详细叙述了肥胖带给他的疾病、痛苦和不便,并建议人们应当遵循低糖和少吃面粉的饮食习惯。他改变了美的观念,成为今天所有饮食建议的鼻祖。1863-1902年间,这封信在美国连续发行12版,全部销售一空。
后来,在欧洲和美国曾经流行憔悴的美。许多女人大吃柠檬和醋,并且以白天黑夜极少睡觉的方式来制造黑眼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第一次制造出了尼龙丝袜,从此,女人胸部、腰部和臀部的尺寸首次让位于腿部的线条。
美国女人辛迪o杰克逊是新时代疯狂追求美的典范。她是俄亥俄州一个农民的女儿,33岁继承了一笔遗产以后,她就开始了整容的历程。在前后花费了12万欧元、接受了38次手术之后,在她身上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个辛迪的影子了。
今天,美正经历着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整形外科、硅酮、骨胶原的存在,以及最先进的"金丝植入"和"智能纤体术"方式,使得美终于成了我们可以抓得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