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养生”是当今大大的时髦,笔者却不甚关注。但有一次在一个卖盗版书的小摊上瞥到一个书名,“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心想,这作者挺会忽悠的,至少不在“卖拐”之下。后来天热了,去商场买点绿豆,发现已经涨到10元一斤。售货员告知,这都是“养生”惹的祸。于是到网上关注了一下,原来有个挂号费2000多元的营养专家张大师给人开方,70%以上是绿豆,而且差不多包治百病。若是,那10元一斤的绿豆,岂非便宜了中国人民,想想美国人发明的“伟哥”,那得卖多少钱一粒。
今天,《新京报》的小编给我一组数据,是他们以“张悟本是怎样炼成的”为题所做的网络调查,要我做统计分析:
第一问是“你关注‘张悟本现象’吗?”——数据表明,“关注”过的要占87.6%,大约要到九成;其中“密切关注”的要占54.8% ,占到一半以上;而“漠不关心”的只有5.5%,半成之数。说明这个张悟本及其“现象”,眼球吸引力还真是不小,虽然被吸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问是“你认为张悟本是怎样火起来的?”——回答说“监管部门失察”的占31.4% ;回答说“某些媒体合谋”的占28.5%;回答说“商业策划运作”的占26.1%;回答说“弥补医疗空当”的占14.0% 。其实这一问设计得不太专业,因为导致“张悟本火起来”这些原因可以说是同时并存的,因此本该是个多选题。现在作为单选题,有点强人所难。第一个选项“监管部门失察”,指向政府部门,张能“火”到如此田地,有关部门确实是难辞其咎。选择第二个和第三个选项的都在二成五到三成之间,其内涵不外是“忽悠”,看起来有五成五的被调查者与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样的。至于“弥补医疗空当”不到一成五,可能是放在最后一问的结果。从网上的跟帖看,把这个新闻事件与“看病难,看病贵”联系到一起的,不在少数。
第三问“你怎么看待‘张悟本现象’?”——回答“严厉查处,并且以此类推”的占70.0%,看来中国社会经过无数次“大师级”的考验,已经对此类“忽悠”有了警觉。当然,“七成”这个数字,可能并非真正的社会多数意见,它只表明在“经常上网并愿意发表意见”的人中是如此。回答“没有恶劣后果,无需惊慌?”的占18.5%,说明张大师还是有些“进步”,他开的方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能无益,但却无害”的,除非是那些因“胃寒”等原因吃不得或喝不得大量绿豆汤和生茄子的人。第三个选项是“任其自生自灭,不用管他”,取这个答案的人幸亏只占8.7%,估计其中还有人是真信了张大师的。若真是“任其自生自灭”倒是挺符合“自由市场”原则的,但绿豆到近年三九天可能会涨到50—100元一斤。
平心而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补品的热衷、对“好药”的企求和对偏方的执著是有非理性成分的,但现在却成为时尚。以前所谓“富贵病”乃至“绝症”,如今在传说中,似乎只要肯花钱就都可以有灵丹妙药起死回生。加上“医改”,无论新旧,总是“汤”和“药”之间“猫腻百出”。由此而导致世代总有大师出。
中国文化讲究一个“悟”字,当然一个人胡思乱想或胡编乱造似乎自己也可以称之为“悟”。但这样的“他悟”,尤其是对健康而言,可能是危险的。真正的中医是因人而“悟”、因人而治。因此,如果对所有的人都是一味“神药”(或其他“神×”),这肯定不是真正的中医,希望至今不悟的人能从此间“悟”出点门道来。
最后,借用大师的一句话,仅稍作修改,这就是:把“悟”出来的毛病(社会的、个人的)“悟”了去。
把“悟”出来的毛病“悟”了去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