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无需“贱卖”


农行紧锣密鼓地操持着公开发行股票,但现在无论是市场的配合度、还是农行自身的财务状况,我都看不到农行可以卖出个好价钱。而且总有“功亏一篑”之感。

 

不是吗?农行资本充足率不足11%,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不足8%,拨备覆盖率123%,资产不良率2.46%。这些财务指标着实不是太好看,全部低于银监会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要求。也就是说,农行改制之后,虽已恢复健康,但后遗症还是比较严重的。还不十分理想。

 

另外,就是农行的“关注级别”的贷款比较多,3000多亿元,占到农行全部贷款的10%左右,超过其他大型国有银行一倍以上。我们知道,银行贷款一般按五级分类:正常级、关注级、次级、可疑级和损失级。所谓关注贷款属于第二类贷款,仅次于正常级贷款。按定义认为:关注级贷款是“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如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受到影响。这类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所以,银行至少要对这类贷款做5%的拨备。

 

刚才说的这些问题都是硬伤。尽管股票价格取决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预期,而农行去年实现了27%的盈利增长,是中国银行业最好的增长。但是,硬伤不利于定价,而农行去年凭什么实现超出全行业20多个百分点的盈利增长,都将成为定价时的疑问。

 

鉴于上述,我认为农行应当先做一次私募。按照现在的定价条件,让社保基金、大型国有企业、保险基金等先进来,定价虽然可能低一些,但这笔资本的进入立即就会改善农行的财务结构,再运行一段时间,让投资者实实在在地看到,农行的增长能力和营利能力都很好,加上股市的配合性可能也会大大提高,这时再做公开发行价格会高得多。

 

那对前期国内的战略投资者是不是“贱卖”?是不是都无所谓,因为“肉烂在了锅里”,社保等机构的持股增值,属于全民资产增值,是老百姓的福利。我们为什么允许外国人那么便宜地买我们的资产,而不把好处留给老百姓?

 

当年有许多人骂:那些国有大银行前把股票“贱卖”给了所谓的“战略投资人”,这一点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为什么?关键是银行企业的特殊性。当年卖给战略投资者为什么那么便宜,就因为“尚未把姑娘打扮漂亮就开始给她找婆家”,所以便宜了。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把农行打扮得再漂亮一些?

 

银行的特殊性就是这样,因为流入的资金一分钟后就可以变成贷款、变成生产力,所以只要经营没问题,财务报表越好看,越安全,卖价就会越好。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都是这样,一张还没有装扮靓丽的公司就卖给外国人,人家自然不肯出高价。但当他们进来了,也装扮靓丽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成长性也做出来了,再卖价钱就高了。

 

所以很简单,只要再有一笔资本注入,再有成长性支撑,股价立即就会上涨。但是,我总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马都买了,可不舍得备鞍子”。而且因为“不舍得小小的一笔买鞍子的钱,便把一匹骐骥当成驽马去卖”。真有人趁着领导人、国民还不十分明白,存心贱卖国有资产?我不敢信,但人们的质疑不无道理。

 

所以我认为,农行大可不必匆忙公开发行股票,先通过私募筹集到“买鞍子”的钱,把自己包装得再漂亮些,未来嫁个好婆家。

 

我提醒农行的经营者。

第一,   国家和人民付出数千亿元的代价把农行搞得干净了,你必须对此负责;

第二,   你们要懂得尊重股东意志。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是农行最大的大股东,他们希望农行推迟发行,你们应当尊重,否则更会失去一般股东的信任;

第三,   农行卖得过于便宜,完全是技术性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四,   农行还需要最多一年的时间,减少关注级贷款,证明自己的经营实力;

第五,   现在急于发行股票,不仅会让投资者觉得“农行对未来缺乏自信”,而且也卖不上价。拖一年卖个好价钱,更显得农行自信;

第六,   农行卖价再低,也不能证明当年其他国有大银行没有贱卖;

 

我知道说这些没用,农行一定还会按照既定方针去“贱卖”,但我希望国人明白,农行完全可以卖得更好。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