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模式应有宏观制度设计与利益引导


 
许罡
 
颇为关注的高州模式,被称为“成功的模式”。不仅引起了众多专家的热议,也引起了卫生系统的普遍关注。但普遍的观点都认为高州模式难以复制。如果难以复制,即使是非常成功的模式,其示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不仅如此,高州模式能走多远,也不得不引人深思。众所周知,改革进程的走向,一个单位的领导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高州人民医院院长轮换之后,高州模式还能走多远呢?因此,高州模式应有宏观的制度设计与执行力度配套,让其更加发扬光大。
 
薄利多销:高州模式解决患者看病贵
今年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攻关之年,在这种大背景下,高州模式又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不仅在博客上撰文指出,盲目复制甚至可能引发“军备竞赛”,而且在多个场合均表示,高州模式难以复制。
据了解,高州人民医院使用的药品中,进口药占4.5%,而在医生开出的处方中,40元以下的药物占了83%。很明显,这是高州医院在管理方面和给患者用药方面作出了一种表率。即将药品收入与医生之间的链条切断,是医改成功的关键。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言,采取何种有创意的方式,既能切断这一链条,同时又不有损医患双方的利益,至关重要。
高州医院为百姓解决世纪问题的绝招,就是能用国产药就用国产药。这技能减轻患者费用负担,又支持了国有制药企业,可谓一举两得。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指出,高州市人民医院是在政府投入不足的背景下,通过市场运作,利用多种筹资、集资的渠道,购置医疗设备发展起来的。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贷款购置医疗设备,聘请援外专家,发展高端技术,在高州地区站稳脚跟。
这无疑需要胆略和勇气。这种胆略和勇气几乎全部集中在领导人身上。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焕清采取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其他医院也可以效仿。
高州人民医院正是看到看病贵和看病难的困境,才把医疗发展的增长点放在低费用上,实行 “薄利多销”,从而吸引了处于基本医疗消费层次的患者。事实上,为患者节约看病费用,采取薄利多销,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效仿应该不成问题。
 
管理至上:高州模式切断医药利益链
高州医院的宣传语是“少花钱,看大病,看好病”。这既是新医改提出的终极目标,更是所有百姓最乐意接受的。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打出这样的宣传口号一点都不难,最难的就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高州人民医院为控制大处方、大检查,有“三个能用与三个不用”的用药管理制度:能用简单的药,不用复杂的药;能用便宜的药,不用昂贵的药;能用国产药,不用进口药。为了保证制度的真正实施,在医院的相关制度中,规定平均处方金额不能高于80元,药费占病人诊疗费用的比例平均不能30%-35%。为防止滥做检查,医院规定检查的阳性率要达到70%-80%,低于这一标准,开具检查的医生要受处罚。
如何让给患者提供廉价的药品呢?可以想象,为患者省药费的关键点就是采购相对便宜的药。这同样可以通过竞标采购。即谁家的价格低,就采购谁家的药。现在普遍的情形是,价格便宜的药利润也低,很多医院的医生不愿意用。这就导致一些医院在采购药品时选择了另一条途径,即谁家的价格高就采购谁家的。药价高利润也高,可以为医院创收提供先决条件。
高州医院采购药品的方法值得同行效仿,其操作方法都是公开透明的。“选药”前先从职工代表中随机抽取三人,再由这三人随机从专家库里抽出20-30人。专家人选一旦确定,马上收缴手机。选药时,专家认为哪种药质量最好、价格最便宜就选哪种。同时规定正副院长均不参加选药。选标采购完毕,专家小组立即解散。下一次采购,又随机组成新的采购小组,操作模式也跟上次一样。销售代表即使想走“捷径”,也无门可入。
此外,医院还有“日检查”、“周检查”和“月评”。每天下午有专家组天进行例行督查。负责监督执行例行督查的是医院质管科,督察的内容包括科室内的记录、用药方案等,医生给患者开具的处方等等。如果被科室或是哪个医生查出问题,将被记录在案,作为处罚的依据。每个星期五,院长钟焕清亲自带一个小组到专家组查过的地方再抽查,看看专家组检查的情况有没有遗漏,有没有猫腻。每个月的月底,召开全院医疗质量点评会,所有的检查都摆在台面上,公开透明,用事实说话,哪个医生、哪个科室做得好与不好,无法逃过所有人的眼睛。
这种做法不难复制呀?关键仍然是愿意与不愿意的问题。不难发现,高州医院制定的制度,许多地方与其他医院大致相同,关键在于执行力度。
 
院长魅力:高州模式树立了患者至上的榜样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表示:公立医院改革可以“学习高州模式”。两会期间,汪洋特意将广州增城、从化等地,选一两家县级医院去高州学习。
毋容置疑,任何一家医院的制度走向,跟医院领导人的风格有很大关系。高州模式也不例外地离不开一把手的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任院长钟焕清2003年做过肝移植手术后不到三个月就上班,这种敬业精神首先在医院内树立了带头作用,这就是责任。
一个与众不同的方面是,高州医院医生和护士的手机号码都是公开的,并且要求24小时开机。院长钟焕清的电话首当其冲地登在报纸广告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病人咨询。据了解,钟焕清一天大约要接100-150个电话,大部分是患者打来的。一个患者表示,单凭这一点,恐怕没有几个院长能够做到!不过,也有患者表示:钟焕清能够做到,其他院长也应该能够做到。
一位每年要去高州人民医院会诊的资深医生说,高州医院有几点不一样。第一,高州人民医院一进门就有欢迎词,让病人看了很亲切,会诊的专家看了也有被尊重的感觉。第二,会诊医生在高州医院吃饭基本上是在职工食堂;如果错过了吃饭时间,到外面吃饭由科主任买单,在其他医院会诊吃饭八成是患者家属掏钱。第三,专家在高州医院的会诊费是科室掏,是医院专门提供的经费,而其他医院的会诊费90%是从患者的住院费里出。第四,高州医院的管理制度一视同仁,即使被处罚了大家都很服气。其他医院也有这样的制度,但执行的力度还不如应付检查所发挥的效果那么明显。
 
坚持到底,应有宏观的制度设计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价廉、质高、量大的高州医院发展模式,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此外,高州模式能否走出高州,特别是向大城市大医院移植也引发了众多的关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高州模式是“广种薄收”,值得学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颜楚荣认为,高州模式有学习空间,但很多地方不能复制照搬。因为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他们的操作和做法跟很多行业规则都有相左的地方。比方说他们现在也做一些心脏手术等,这个不严格规定将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大家都向它学习,全广东省的县级医院都去做这些(心脏)业务,整个医疗系统都可能乱套。
事实上,高州市人民医院自觉放弃了挟资源垄断以谋求“卖药”暴利的传统“经营”模式,改而采取了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低价药减轻患者负担,可以说真正地解决了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不仅如此,医院整体收入30%来自药品,70%来自综合服务收入,这正是新医改所提倡的由药品销售主导转为服务收入主导的目标。
不过,高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有其独特的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众所周知,高州是一个广东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人均收入不高。居民这种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承受能力相对较低价位的医疗水平。在这种环境因素下,高州医院如果还走高价卖药的老路子恐怕行不通。这也是让高州医院谋求改革的主要动力,并依靠改革寻找市场新生的决心有了强力支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高州模式以院长钟焕清的个人魄力来推动改革,更凸显了其脆弱的一面。一旦院长易主,高州模式能否坚持到底!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16个城市展开,按理说这种成功的经验应该大力推广,但众多专家却表示“难以复制”。综观高州医院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可以发现,高州医院的改革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因素,众多专家之所以认为不能复制,其原因就在于它仍旧处在微观的层面上。这种微观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若需长久,并且形成更大范围的示范推动作用,必须有来自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高州医院的改革要继续坚持下去,影响更多的同行,必须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将一些目前仍处于制度化的精神内涵政策化,将他们的文化理念推向深入。这里应在三个层面给予支持以及利益引导。
第一,是政府宏观层面的改革体制的支持。新医改必须坚持“加大政府投入、医院以公益性为主”的价值核心。我们知道,香港几十元钱就可以包干治感冒,其最大的原因就来自香港政府对于基础医疗服务体制不遗余力地投入。
第二,是医院内部微观层面的管理机制的支持。要制定内部管理体制,并加强执行力度和内部监督与异体制约等一系列环节的改革力度。
第三,是介于医院与政府层面之间相应机制的支持。政府和医院要共同推动并加快药品采购方面的改革步伐,绩效考核的范围、内容和方式以及人事薪酬制度的落实,让医务工作者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