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好了谁?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遏制过快上涨势头,各部委相关政策纷沓而来。最近7部委联合推出公租房,住建部更强调楼市调控政策不会半途而废。市场真的需要政府这个医生,看到发烧就开退烧药,动不动就要打吊针么?

    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基本没有停过。从行政命令或是政策法规,自上而下,几乎每年都有调整。其中涉及到土地、房贷、物业、拆迁、房价、房地产投资、税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各个方方面面。而2003年,也正是房地产市场被政府开始“诊治”的第一年。

    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提出通过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和规模,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同月,《物业管理条例》出台并实施,理清了各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对界定、维护业主和物管服务企业之间的合法权益起到关键作用。同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一出,使得各投资人士大为兴奋,中国若大个国家,把房地产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样的机会多少年等一回啊。

    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越来越兴旺了,“圈地”、“拆迁”、“安置”、“钉子户”等关键字应接不暇。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政策与通知如药剂一般,不断的扎向日益澎涨的房地产市场。然而,房地产市场非旦没有降温,反而房价越来越高。为稳定房价,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八条),同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八项措施(新八条)。建设部、发改委等七个部门相续做出各类调整的通知与办法,并再次重申“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又再一次与之相反,国内各大城市的房价进而再次上涨。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六条举措(国六条),会议再次指出,“房地产是新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同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十五条)。税务总局再次做出调整,2006年6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征税;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征住房转让个人所得税。而这个政策也再次被房地产市场给消化了,殊不知这些费用已经被间接转化到购房者身上。

    面对更多的政策调控,似乎并不能使房价回到健康的水平,此时政府的调整力度到是越来越大,调控政策的“药物剂量”也越来越猛。2007年的一连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提高土地税费、控制土地价格、积极明确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各项规定与办法、关且严厉打击各项房地产交易中的违法行为。

    经过这长达5年的调控,2007下半年至200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急速下滑,市场开始痿缩,各房地产商面临资金断链的压力,而市场的需求方,又不得不面对哄台过高的房价,继续保持观望的态势。此时政府担心如此下来“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就这么倒掉吗?于是,2008年年末,再出台政策,解除或是减少“药剂”的用量,试图再次用“调控”让房地产市场从冷冻状态拉回来。

     其实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其自身的治愈能力,市场就是市场,市场有自己的周期运作,必然有它的自然规则,房价不可能永远过高,也不可能永远过低;市场有需求必然会有供应,需大于求,自然价格会上涨;供大于求,自然价格会下跌。

     政府并非是无限权力的政府,更不是无限责任的政府,政府对于市场根本不了解,也并不是市场的“操盘手”,调控根本不可替代市场的运作规则,犹如唐吉柯德般挑战“市场”这个大风车一样,根本无济于事。既然对市场没有驾驭的能力,就把它送由市场自己去解决。政府并非是无限权力的政府,也不是无限责任的政府,它的角色定位注定它只能做哪些事,而不是跨越自己的职能去“好心办坏事”。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是为市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平等的竞争条件,监查产品质量安全,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多元化的,不要盲目将房地产市场做为中国追求GDP的主要引擎,更不要用调控的杠杆继续刺激这个引擎,否则只能导致房地产市场朝着两个不同的极端摇摆,是极其不稳定的。此外,对于非生活必须品,政府本身就没必要去调控其价格的涨浮,而是由市场自身去决定它的定价,我曾经提过大米与房价的不对等关系,这里不再做表述。

    那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又讨好了谁呢?是那些受政策影响而盲目投资的人;是被地荒论忽悠着高价贷款买房的房奴;是望着高企的房价,又无法享受平等购房待遇的新移民;是整个房地产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供应商们;是被迫拆迁却未得到合适补偿的人;或许还有很多很多受其影响的农民工建设者们。

    对市场不要过多干预,主要目的是增强这个市场的治愈能力,提升其面对“病毒”的免疫力,少用点“抗生素”、“激素”,以免对本已具备的免疫能力造成实质性的破坏。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协助规范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不是人为控制这个市场想热就热,想冷就冷。相关决策部门应该紧抱科学发展观,积极努力的改变目前的调控管理模式,以监督和引导为主,从各方面权衡最终调控所能带来的效益,让市场原有的调控规律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将市场还给市场本身,市场才能正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才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附文参考:

房地产新政调控了谁?


文/《商界》记者 赵代波


这轮史上最猛烈的房地产调控中,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房地产新政调控了谁?

刚结婚的李卓和杨丽正忙着到处借钱。

原因很纠结和烦心:作为在外企工作、收入颇丰的单身男女,他们此前分别在北京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生活有滋有味。前段时间两人登记结婚,准备购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以备以后小孩、保姆和父母同住。首付已经付了,但按新政策,他们一家已是购买第三套房,说是利率增加数倍,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基本不贷款了,开发商要求全款支付房款。而如果放弃购买,还得自己承担违约责任!

这是倒的哪门子霉啊?

其实,这轮突如其来的史上最猛烈的房地产新政,倒霉的不止是李卓和杨丽。沸沸扬扬的毁约退房潮,突然暴增的二手房成交和萧条的新房成交,惨淡的股市表现,让我们弄不明白,到底谁是这轮房产调控的受益者?

受益者一:老百姓?

按理说,房地产新政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老百姓。此前两会闹得最凶的就是房价问题,政府顺应民意进行房地产调控,其目的正是为了遏止房价过快上涨,严防泡沫大量产生。新政一出,老百姓应该是欢呼雀跃、期待房价迅速下跌才对。

但现实完全相反。

首先,从历史上看,这种调控或许会适度控制泡沫,但对房价本身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目前仅有恒大宣称在全国普遍以八五折销售,保利在经过观望之后谨慎跟进。而大多数开发商价格一点松动的迹象都没有。反而是二手房大量抛售,购房者因为首付不了引发违约潮。而不断传出的消息,再次印证了老百姓认为的,调控只是一场忽来又忽去的太阳雨的判断:新华社发表评论称,此次房地产调控,是进行“高位调整”。高位调整,意味着只是嫌涨得太快,并非不涨,更不是下跌!

所以有网友调侃,这次调控其实只是一场“假摔”。

更大的麻烦在于,自己要想购房,却会承担更大的压力:首付的增加,以及此前因各种因素已经有房的,将会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因为政策规定,对二套房三套房的认定,按家庭购买套数计算,而且不管是否曾经按揭。

改善性住房的需求被轻轻悄悄忽略掉了。

而调控的一号主角是所谓的投机者——正是这些个投机者推高了房价泡沫,让老百姓买不起房、住不了房啊。只是,投机与投资如何界定和区分?2009年,全国老百姓在花7万亿元买房的同时,存款仍然增加了4万亿元。这4万亿元怎么办?唯一可进行投资的途径无非是房市和股市,正因为此,形成了中国当前泡沫最大的市场。房地产一调控,老百姓手里的那点儿钱想保值、增值,又能往哪里投呢?

可悲的是,调控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开始显现。股市从4月15日的3109点一路下行,到5月6日,已经跌破了2800点,不仅走出了2004年以来走势最差的4月,其下跌之势依然未见停止。尽管有评论认为这与股指期货的推出和国际股市不佳有关,实际上,股市是所有股民的博弈,股指期货主要被机构投资者把玩,对股市的影响有限。

原来最应该受益的普通老百姓,却因为宏观调控带来的对经济预期的不乐观,从股市上把大家伙跌得满脸油菜一般儿绿。

受益者二:政府?

顺应民意出台调控政策,政府此次本该大赢民心的。然而,事与愿违。

调控本属不得已。因为房地产问题本是一团理不清的乱麻,涉及到的纠葛太多太多。

一方面,房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历来就是安居才能乐业的,没有房子住,社会的稳定都会成为大问题。而近两年房价蹿得比火箭还要快,老百姓买个烧饼就要多花50万元才能买到房子,地王频频创出新记录,所有有点钱的企业都把钱投向了房地产,泡沫越累越多,不调控能行吗?甚至调控力度小了,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另一方面,政府财政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被绑到了房地产的战车上,调控过头了,房地产可能萎靡,银行坏账增加可能破产,政府财政可能崩溃,中国经济可能熄火……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个方面,中国将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因此带来的巨量房地产刚性需求是明摆着的,城市土地有限,房价上涨的空间再怎么压缩也压缩不了。

第四个方面,庞大的国际游资和民间资本游荡在中国大地,寻找着一切可以投机挣钱的机会。这些游资如蝗虫一般,席卷而来,寸草不生。而泡沫则是他们最好的温床。

还有第五,第六个方面……

但房地产新政还是断然出手了。只是,新政的出台程序和对改善性住房的细节忽略,让政府种下了好事,却收获了骂名:先是在一个大家猜不透的时机宣布,让政策博弈者摸不着头脑;然后是力度空前,保证对泡沫的打击力,却忽略了老百姓的投资需求;再是温和微调,宣布只是高位调整,保证不至于把市场热度一棍子打死,让人怀疑此次调控又是一阵风。接下来,各地开始对第三套房按揭实行停贷,央行上调银行存款利率准备金,公积金贷款停办……是否会有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成为悬在房市头顶挥散不去的阴霾,又直接导致老百姓对整个经济预期的不看好,股市狂泻。

受益者三:银行?

持续的房地产调控,目标直指房地产疯涨的“泡沫”。泡沫越大,银行的风险就越大。房地产新政,银行是否是受益者?

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是:个人的房贷其实是风险最小的,房地产贷款最大的风险在房地产商。一旦房地产商扛不住,银行损失的资金将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但是,调控却把最利的剑刺向了个人按揭贷款,对银行而言,噩梦不知道要做多久了。

这还不算完。今天中国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其中的关联度已经达到了80%,而与过去对国企的政策性贷款相比,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相对还算是优质。此番调控,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额大大受控,大量余钱躺在银行,银行拿什么生息吃饭?

而房地产一感冒,中国经济就要打喷嚏。调控的结果如果是使房地产商大量倒下,那做噩梦的,将不只是银行和房地产商。

受益者四:房地产商?

表面上看,房地产商并不是调控的一号主角,有地在手,有刚性需求在手。调控之后,会有大量实力不济的竞争对手死掉,未来的天空会更晴朗。

但这仅仅是未来的可能,现实比想象要残酷好多倍。

原本是必须买房的开始观望,贷款越来越难,要求越来越高。经历了去年楼市报复性暴涨后,开发商纷纷表示不差钱。但实际上,一份资料显示,2009年底,十大标杆上市房地产企业手中的现金总额为1217亿元,而其负债总额却达4200亿元。更可怕的是,2009年,这十大房企净利润只有265亿元,以此利润水平还清4200亿元总负债,需要超过15年的时间!

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这严厉的宏观调控,使全国的楼市成交量急剧萎缩,有的地方甚至成交量被拦腰斩掉一半!

有人说了,既然这样,干嘛不降价促销早点卖掉房子还债呢?反正房地产的利润率高,人家税务局征税都按30%利润率预征,说明暴利是肯定的嘛。

这么说,的确是不太了解中国的市场特性。房地产市场是最典型的买涨不买跌,一旦房地产商开始大规模降价,市场的萎缩会如山崩一样迅速到来。上一轮调控中万科率先降价就几乎被视为行业公敌,此次恒大公开折价卖房,房地产商大多观望,宁可以促销或是私下打折的方式出货,也不敢轻易降价。

但更要命的政策接踵而来,上海将推出酝酿已久的房产税,几乎就与闹得沸沸扬扬的物业税如出一辙,这一出戏的余波会有多广,谁也不清楚了。

要么死扛,要么死去。博弈的玄妙与恐怖,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