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与促进就业的荒诞逻辑


    6月16日,《新京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昨天表示,加薪眼下会对中国就业有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会对中国的就业有促进作用。“那些低层次的、粗放型的、仅靠外包、包工,仅靠挣劳务费过日子的企业,生产一双鞋挣几十美分、生产一个玩具挣几个美分,该转移就转移吧”,这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些官员的逻辑:

    第一,加薪短期对就业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不重要。

    面对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加薪的状况,自然会增加企业的劳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从而一些低利润企业可能选择关闭、减产,工人失业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广大社会公众要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长期以来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提高最低工作标准和劳动报酬势在必行。

    但加薪引发失业上升真的不重要吗?政府最大的责任就在于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对失业问题的漠视,无异于政府失职。面对加薪导致失业增加,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第二,加薪长期对就业会产生促进作用。

    加薪怎么会促进就业?无论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都没有提供有力的注解。想来想去,其中的逻辑也许是:加薪导致低收入岗位的就业减少,促进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升级的产业规模扩大,劳动者就业岗位变化,在高收入岗位的就业增加。

    听起来一切都很美:一方面劳动者薪酬增加了,另一方面就业还扩大了,两全其美!官员们给劳动者勾画了一个多么美妙的蓝图!

    官员们也明白,这是长期的结果,短期不会出现。加薪倒逼产业升级绝非想象的那样容易,这是痛苦的炼狱!需要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演化发展过程。而且,在产业升级后,伴随着的是技术进步和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相对过剩有时甚至是绝对过剩的人口。如果不能有效安排劳动力就业,重蹈资本主义国家曾普遍出现过的过剩人口规律的覆辙,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企业撤离不重要,产业升级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哪个投资商甘愿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只分享微薄的利润。企业在竞争中谋求分享高端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只要有适宜的制度条件,企业自身自然会将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置于决策的首位。

    没有哪个国家甘愿靠资源消耗、牺牲环境保持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无可厚非,而且中国已经到了必须高度关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摒弃贫困性增长的时代。

    但如何协调产业升级与失业增加的矛盾,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产业升级中社会争论的焦点。既然人们认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为什么还产生诸多争议?原因就在于其与就业之间的存在矛盾。

    君不见2008年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关闭、撤离,导致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非正常返乡失业的困局?怎么能说低端的企业该转移就让它转移呢?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中国也成功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的一环,这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它令多少发展中国家垂涎羡慕!

    如今,既要产业升级,又要减少失业增加就业,这是个两难的选择。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殊条件——存在区域上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推动沿海发达地区低污染、低消耗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既促进内地的工业化,又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既避免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外移导致失业急剧上升,又避免日本、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境外后经济增长缓慢的教训。同时,政府应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避免产业升级过程中失业增加、社会矛盾上升。

     近来,沿海一些地区出现的劳工荒,与内地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设厂增加,内地就业机会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政府应该顺势而为,夸夸其谈会误国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