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上市世界杯三日盘点


中国概念股上市世界杯三日祭

    提要: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韩日世界杯上市交易,但交易只维持了三日,便被摘牌,退市。为了铭记这一44年才有的奇迹,在此为中国概念股中国足球队的三日交易情况做一盘点。

    

   2001年10月7日,经44年漫长的改制努力和辅导,尤其是借着资本市场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的大好形势,特别重要的是,在争取到的特别宽松的资格考试安排后,CFT--中国足球概念股(Chinese FootbalI Team)终于通过资格评审,被批准在韩国上市交易。
   对中国足球概念股的上市定位,中国球迷曾有过热烈期待(进一球、得一分、胜一场),但悲惨的是,它上市仅三个交易日,就遭遇了三个跌停板,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反弹,于是不得不终止上市交易资格。
盲人海伦·凯勒曾写过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中国足球则写过无数篇“假如让我上市三日……”
    中国足球后来终于上市了,但对于中国概念股来说,这仅有的三个交易同样是令人唏嘘、不知多少年后仍要为人不断提及的故事。

第一个交易日(2002.6.4 )
   
中哥之战:一个鸡蛋的家当
     《燕山夜话》里有个故事,有个汉子手里拿着一只鸡蛋开始说梦话:这只蛋可以孵出一只母鸡,母鸡可以下一窝蛋,这窝蛋再孵出一窝母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娶二房了。他老婆闻言大怒,一把夺过鸡蛋砸在地上,一个鸡蛋的家当就这么破产。
  事实上,大多数清楚中国概念股内幕的都知道,中哥之战是取得“一个鸡蛋的家当”的唯一机会,如果有了那只蛋,哪怕最终被打烂,毕竟也有了可以抱憾的资格。
  很可悲的是中国概念股上市第一天,仅在上市资格线上停留了15分钟,然后直奔跌停而去,股价最终以0:2报收。

第二个交易日(2002.6.8 )
     中巴之战:光荣的鼻青脸肿
     能和伟大的巴西概念股同台较劲,这本身就是荣誉。当然,较劲的结果也是不能不考虑的。所以人们纷纷猜测的不是中国概念股是否会跌停,而是看看能否在盘中有所反弹?
  从全天盘口情况看,财大气粗的巴西人连续四次抛出巨大卖单,把中国概念压在跌停板上,但中国概念股的表现还是受到不少股评家的肯定--因为对手毕竟没有抛出第五笔卖单,这比亚洲的另一个“高科技概念股”沙特队被德国概念股八次打到跌停的位置可是强多了。

第三个交易日(2002.6.13 )
   
中土之战:差点捡到一只金蛋
    连续两次跌停,中国概念股终于豁出去搬出了家底,操盘手米卢同志这次有了让那些已经年迈的主力休息的勇气,他调动了几个年轻人携带了少量的资金杀入股市,希望他们能奇迹般地打开一下跌停板。
     然而陌生土耳其概念股比最初的想象要厉害得多,中国概念股在圆月弯刀的三次砍杀下,最后还是被封在跌停板。唯一能让中国概念股聊以自慰的是,中国概念股这次确实有了一次超水平发挥,一度反弹到对方门柱,差点就实现了一个鸡蛋的家当。这很给一些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中国概念股资产分析
  现在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按股市的一般做法,被摘牌的股票要想重新上市,就必须进行资产重组。因此下面就得分析这只股票的资产质地和股权结构,就必须剥离不良资产,并与其他优良资产进行置换,才有恢复上市的可能。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 现有全部资产状况
任何上市公司的资产都由以下几种资产组成:优质资产、一般资产、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属于应该剥离部分,一般资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优质资产则要大力发挥其作用。
有待剥离部分
郝海东:曾属于较优良的资产,但这些年损耗太多。
范志毅:曾以“海归概念”被寄厚望,但在韩国上市的表现说明泡沫太多。
马明宇:本来就属一般资产,四年后肯定在剥离之列。
杨 晨:本来自身质地较佳,但机会不算太好,再磋砣四年尚能饭否,是个疑问。
宿茂臻:质地原本一般,不能再抱希望。
欧楚良:情形同上
张恩华:情形如上
杨 璞:潜质一般,难有大用

取舍较难部分
李小鹏:四年后升值还是贬值变数较大,关键要看外部是否有更多优质资产可以置换
于根伟:基本同上
吴承瑛:基本同上
祁 宏:不同的操盘手对这块资产的评估可能有很大不同
邵佳一:同上
徐云龙:同上
高 尧:因为没有表现,情况不明

可保留部分
杜 威:应该有升值空间
曲 波:同上
李 铁:四年后仍会很有活力
李伟峰:同上
江 津:经历三个跌停积累的经验,反而可能有助自身品质的提高
孙继海:不出大意外,四年后仍会是恢复上市的主力资金
安 琦:作为“准备金”还是没问题的
肇俊哲:有冲劲的短线资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概念股要重新恢复上市资格,就必须大幅度地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因此寻找外部的大量优质资源注入其中就成了当务之急。

何处寻找优质资源?
     中国概念股要想在FIFA获得重新上市资格,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给亚洲增加名额,这样可以通过“矮子里拔将军”的方式再次蒙得上市资格;另一种就是必须实质性地大幅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而要想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
    一、 尽早送一批品位较佳的原材料到国外冶炼锻造。不过,欧洲对来料加工行业有提高准入标准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
    二、 大幅提高国内联合加工厂企业(甲A)的工业标准,通过工业标准的控制,以迫使各加工厂不得不以提高产品(球员)的质量为生存之道。但这是更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四年期限内几乎不可能大见成效。
    三、 请外国专家来办厂(足球学校),以此大幅度提高原材料的筛选和初步加工的水平。但这种方式长远有效,短期不可能大见成效。
    四、 寻找资本运作的高手(教练)。通俗地说,对于一支足球队来说,最好的资本运作高手,就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操盘手。他可以把一些不起眼的材料,通过恰当的组合起到点石成金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抽签的便利,中国概念股要想在2006年重新上市,这就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这未来的四年中,必然要被股评家们在媒体反复议论的对象。

谁是下一个操盘手?
    为了让中国概念股能够上市,中国曾请过好几个国外操盘手。
    先是施纳普纳,惨败了;
    接着是霍顿,把国奥股赔光之后,就被剥夺了作中国概念股的操盘手资格。
    然后“神奇米卢”来了,然后中国概念股说不清哪种力量起了决定性作用,就获得上市资格了。然后就是连续三个跌停又被终止上市。米卢本人在操盘工作中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报酬,此外还因四处讲座获利丰厚――2000多万人民币。
    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概念股的控股股东――中国足协还是承认操盘手米卢相当有水平,但怀疑和不满也是溢于言表的,无论是中国概念股上市之前还是被终止上市后。
     那么,下一个操盘手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据悉中国概念股的控股股东对此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一是要熟悉中国概念股的国情――比如产权性质不清,股权结构不合理等等;二是操盘手要有凝聚力,能让手中运作的资产(球员)无论是劣质的还是优质的,都能满意他的调动。显然,要找到这样一个操盘手太难了。按照这个标准,眼下似乎唯一有可能胜任的只有涅波姆尼奇。
    但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控股股东绝对按照严格的程序来决策,因为历史已经表明,中国概念股的控股股东的行为是不可捉摸的。这就不能不谈到这个控股股东的性质。
  
关于控股股东
  毫无疑问,中国足球概念股的直接“控股股东”是中国足协。不过,但凡是中国概念股往往都有这样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股权结构非常复杂。不像股票全流通的“三无概念股”结构清晰,有利于重组。
中国足协作为中国概念股的“控股股东”,事实上就和中国股市中的大量上司公司一样,上面还有个母公司。控股股东由负责人母公司委派,在重大事情上都要请示汇报。
    由于中国的股市普遍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形,因此它具有一个严重的先天性弊端――以圈钱为能事,而不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为务。中国的上市公司频频发生母公司掏空上市公司的恶劣事件,频频发生造假事件,为了眼前利益频频改弦更张、有章不循的事件,其实质是以牺牲中小股民的利益为代价而肥私。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足球概念股中也存在。比如全兴退出足球江湖时曾披露,中国足协为了把“中超”推出上市,居然让全兴俱乐部做假帐,以符合“上市”的标准。你想,中国足球概念股的控股股东都这样了,这股票价格的水分要打多少折扣?
    中国足球概念股与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盛行弄虚作假。中国足球概念股的控股股东的地位和性质一天不改变,中国足球概念,就一天也别想真正地冲出亚洲。
20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