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七章:道的社会运用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说:我不折腾,人民自然育化,我安分人民自然守规矩。我不搅扰人民,人们自然富足,我没有私欲人民自然纯朴。

  无为之治又是如何认识到的呢?从它的反面得到的。统治者的禁忌越多、权利欲望越重,人们触犯法律的机会也越多,所谓的盗贼也就跟着多起来,这样国家自然就会混乱。统治者就如同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身为领导者应懂得无为而治;懂得放权,让你的下属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如果企业的领导事无巨细,那么,领导不仅要累死,也容易给企业培养一批不愿动脑、没有开创和开拓精神的职工。

  以正治国:正,端正、正确的思想方针。在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述的无为、好静、无事,或者说是尊道贵德的治国方略。

  以奇用兵:奇,与正相对,不正,偏,斜。指智谋计巧。用兵打仗要用智谋计巧。

  以无事取天下:无事,与无为意思差不多。细微的差别在于:无为指的是理念,无事指的是行动。49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0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事的用法跟无为几无区别。取,得到并治理。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巧,奇物滋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忌讳,指禁令。弥:更加。贫,指贫穷,也有可能指老百姓数量的减少。利器,锐利的兵器,泛指先进的器具和思想。滋,滋生、繁殖,有更加、俞益的意思,与前句的弥字相对应。昏,昏暗不明、纷乱。滋昏,更加昏暗纷乱。知巧:智能和技巧。奇物:指奢侈奇巧之物。滋起,泛滥而起。法物,国家法令及与执行法令有关的设施器具。章,同彰,彰显,清楚明白。天下的禁令越多,老百姓会越来越贫困;老百姓手里锐利的兵器多,说明国家越来越昏乱;老百姓聪明灵巧,奢侈奇巧之物就会泛滥;国家法令及其设施完备,盗贼反倒越来越多。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老子常用的一个托名,实际上指的是老子心目中完美的当政者。这里用圣人,也是老子假圣人之名,来托出自己的观点。化,归顺驯化。正,淳朴正直。欲不欲,跟“为无为”的用法一样,想要的就是什么都不要。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无为、好静、无事、不欲。意思是: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老百性自然尊服归化,我安宁清静老百姓自然就不会滋事生非;我不动辄大兴大作,老百姓自然就会富足,我的欲望就是没有过份的欲望,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厚道。

  意译

  以正直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以奇谋用兵打仗才能获得胜利,以不去大兴大作的态度才能赢得天下人民的尊崇。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只因:天下的禁令多,老百姓会越来越贫困;老百姓手里锐利的兵器多,说明国家越来越昏乱;老百姓聪明灵巧,奢侈奇巧、难得之货就会泛滥;国家法令及其设施不断丰富完备,盗贼反倒越来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老百性自然尊服归化,我安宁清静老百姓自然就不会滋事生非;我不动辄大兴大作,老百姓自然就会富足,我的欲望就是没有过份的欲望,那么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厚道。

  理解

  在这一章,老子对其政治理念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论述。基本论点是“以无事取天下”。论证的过程,先指出有为的害处,君王“言者弗智”,多忌讳,多禁忌,本国的老百姓就会贫穷或者流失;君王穷兵黩武,刑罚无度,上行下效,必然导致老百姓手里的利器多,国家就会越来越昏乱;君王尚贤而贵难得之货,老百姓就会聪明巧思,奢侈奇巧之物就会泛滥;为此,君王的法令会更加繁多齐备,盗贼也会越来越猖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老子的观点是“以无事取天下”,又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就是君王应当无为,好静,无事,欲无欲。能做到这四个方面,就能收到“民自正、民自化、民自富、民自朴”的效果,天下也就“无不治”了。

       提示:老子这里说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折腾的意思。所谓政府,就是喜欢搞些怪事出来骚扰人民,不制造点危机出来,不制造点事端出来,就不叫政府了。世界上没有政府不行,但又很少有政府做过什么好事的,一旦执政,总想显示出自己的有为,而且想继续执政。比如小布什、克林顿他们,总是在竞选连任之前年把,就发动战争,其目的,就有利于竞选的原因,因为战争时期,人民也通常不倾向于政权更迭的。再比喻,经济金融危机了,搞个四万亿,完全是好大喜功,误国误民的政策,还天天吹。你不剥削人民,不瞎搞,哪里有危机?所以,这就是政府,总做些坏事,还当成自己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