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民间投资瓶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解除民间投资瓶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0-06-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策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36)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是促进后危机时代我国投资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为保障36切实发挥积极作用,应尽快推出实施细则,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有效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徐策

  

  新举措将有效促进后危机时代的投资需求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看,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后危机时代,在政府投资逐渐退出的条件下,民间投资需要接过接力跑的棒子,承担起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责任。而36的推出,为民间投资真正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提供了政策保障。

  1、后危机时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仍然旺盛

  后危机时代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如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处在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巨大的投资需求。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这些领域的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国家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支持投资快速增长。为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和改善城市生产和社会条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要有一定的增长。

  第三,增加就业岗位依靠投资来提供。就业问题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始终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未来几年,我们不但要为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个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还要为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技术改造所淘汰的下岗职工、实现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均需要新增投资来提供。

  第四,高储蓄率和外部资金为投资增长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累,高储蓄率直接支持了投资的高增长和经济的长期繁荣,而且由于体制、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高储蓄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存在。

  2、民间投资将成为满足巨大投资需求的重要力量

  第一,后危机时代政府投资渐退,需要民间投资接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调整,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在民营经济缺乏投资动力的条件下,我国投资增长形成了由政府和国有经济带动的格局。

  但历史证明,政府投资作为增长动力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增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力保持,而政府财政赤字也难以承受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投资动力必须实现向社会投资切换。只有社会投资信心有效地恢复,才表明经济增长真正获得了内生的、可持续的动力。

  第二,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扩大就业,还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民营经济都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占中国GDP总量的60%,税收贡献率为71%,在社会投资中占45%,就业人口占比将近90%。其中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这些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民营经济在当前情况下,仍受到一些限制。在市场准入方面,非公36明确规定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但根据有关方面的调研看,目前全社会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占77.5%),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个(占51.25%)。截至目前,民间投资在传统垄断行业所占比例非常低。据统计,民间投资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中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中占11.8%,在金融业中占9.6%,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占6.6%,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占5.9%

  总体而言,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门槛过高的现象并未得到缓解,融资渠道也未见拓宽。以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受惠于中国在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的放松管制和市场化改革,但在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诸多领域内,即便是不具备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民营经济在行政力量干预下很难涉足其中。

  因此,在投资需求依然旺盛、政府投资渐退、民间投资缺乏动力的情况下,现在出台36,这就从制度上为民间投资清除了障碍,既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

  

  提高投资效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36不仅对当前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长期以来,我国在相当一部分行业和领域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投资主体以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或者是与国有企业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主。历史证明,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历史包袱沉重以及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等诸多因素,其投资效率往往较低,使得资金、人力等资源不能被有效地利用。

  “36中明确规定了政府的投资范围,并调整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不断加强和巩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近年来,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的行业相对集中于重工业领域,这不但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力,而且使得节能减排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36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民间资本将在更广泛的产业范围内进行理性选择,民间投资的扩大必然会大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节能减排任务实现。

  2、改善民生,扩大并有效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改善民生是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关系到广大居民民生的领域包括了保障性住房、医疗、教育与培训、社会福利、文化旅游和体育等,而这些行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行政垄断问题,民间投资也较难进入。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国有企业和政府作为这些产品的提供者将以相对较高的价格提供相对较少产品,即存在社会福利损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上升,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对于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提高,民间投资进入这些领域将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进而切实地实现民生改善。当民生得到改善之后,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渐得到消除,必然将增加其他消费需求,进而实现启动居民消费、推动国民经济需求结构转变的目标。

  3、分流投机资本,缓解资产泡沫压力

  储蓄率较高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金资源,这一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自筹资金占比不断扩大这一特征中可以得到证实。民间资金相对充裕,但民间投资领域却受到诸多限制,势必导致相当一部分资本被闲置。这部分资本实际上成了资产价格泡沫以及各种大宗产品投机炒作的重要资金来源。

  另外,由于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在经历长期发展之后,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再加上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各种税费成本均呈现上升的态势,传统产业的盈利难度增加。由于投资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的成本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民间资本流向房地产行业和大宗商品领域。长此以往,虚拟经济迅速繁荣、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和正常的发展,这将使资产泡沫不断放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扩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必将有效地缓解资产价格泡沫,分流投机资本,使其能够转向流入实体经济。这是解决我国在高储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好储蓄资金,使其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保障36切实发挥作用

  应尽快推出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切实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只有如此,36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1、切实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观察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真正制约民间投资的瓶颈是缺乏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投资环境。在36中,第一条就提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原有非公36实施5年来,恰恰在公平的投资环境建设方面进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原有的市场和利益。这就需要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打破当前不合理的格局,不断建立和完善保护民间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逐步取消对于国有企业的补贴和偏向,坚决杜绝政府与国有企业即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使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

  2、尽快推出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

  “36为民间投资拓宽了领域和平台,但要想政策取得效果,还必须严格地贯彻和执行相关政策。因此,应尽快出台和完善36实施细则,保障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得到切实地执行。

  在细则中,重点要突出以下几点,第一,尽快明确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的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行业目录,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国有资本投资的范围。第二,建立起鼓励民间投资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第三,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应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银行,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业务的融资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向社会定向募集股份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推动基础设施投资资产证券化,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第四,规范民营企业相关税法,做到民营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具有相同待遇。

  3、有效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非公36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是只有政策制定者,没有政策的监督者和评估者。因此,应针对各地区政策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作出评估。建立民营投资环境预警体系,用以监测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状况以及政策落实情况,并将主要指标作为地方干部政绩考核的参考。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