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杂志:通胀指标与股市走势关系研究


  股市的涨跌与宏观经济有密切关系。从短期来看,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不如人们想像中那么紧密,甚至可能出现与宏观经济背道而驰的情况。但是从长期来看,股市与宏观经济走势将保持一致性,因为经济发展才是股市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础。很多投资者认为宏观经济与股市的相关性不大,在操作时不看经济基本面,这样对投资者的大势研判及决策都十分不利。我们要判断股市走势以及确立买卖时机就必须要关注经济运行周期,关注宏观经济数据。在此,我们将宏观经济要素走势与股市涨跌走势相对照,总结规律,以此预测和判断股市大势。

  CPI与PPI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都有深远影响。CPI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测量居民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变动的一个相对指标。CPI主要反映消费者的平均生活成本变化,它基本上覆盖了人们的食品、服装、医疗、住房、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商品和服务。PPI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它是测量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和资本品)价格平均水平变动的一个相对指标。PPI主要反映生产者的商品生产成本变化情况。

  我们通过历史数据研究发现,单个CPI或PPI的增幅与A股上证指数涨跌幅之间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反比关系,CPI牸癙PI并不是上证综指的领先指标,它们对股市走势是一种滞后指标。也就是说股市涨跌反映的是通胀预期,股市在通胀结果出现之时早已对资产价格进行了重估,已经提前反映在股价之中了。可见单个通胀指标的增幅并不能立竿见影地影响到股市的走势。我们也发现,上证综指涨跌对CPI—PPI也就是CPI犛隤PI犞罡用舾校秸吖叵蹈芮校珻PI—PPI指标可视为通胀对上证综指的领先指标。

  

  CPI—PPI指标领先上证综指的理论解析

  CPI—PPI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盈利增长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PI—PPI对于工业企业利润有较强的领先作用。CPI—PPI指标也与经济整体增长速度呈较强的负相关性。CPI—PPI的值越小,也就是CPI—PPI指标走势向下,说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被压缩,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下降,经济增长趋缓;CPI—PPI的值越大,也就是CPI—PPI指标走势往上,说明企业利润在反弹,企业利润增长速度上升,经济增长动力强劲。

  
  从研究中发现,1998-2008年的11年中,股市涨跌与企业盈利增长趋势线完全吻合,区别只是涨跌幅度。当处于企业盈利增长上升期时,股市表现为上涨;而当企业盈利增长处于回落期时,股市无一例外均为下跌。CPI—PPI指标反映的正是企业盈利增长情况,通过CPI—PPI指标走势能够反映企业盈利增长的趋势,因此,CPI—PPI指标对于股市涨跌有领先作用。

  

  CPI—PPI指标与股市涨跌走势相验证

  (一)牭谝唤锥危?997年——2002年通缩时期

  1992年我国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明显通货膨胀趋势,严重通胀发生在1994——1995年期间,到1996年通胀逐步回落。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物价水平在低位运行,由此进入了1997——2002将近6年的通货紧缩时期。CPI从1998年2月份开始步入负增长时期,直到2000年5月才回归正增长轨道,在连续低通胀之后CPI从2002年1月份开始又持续了一整年的负增长。而PPI在1997年6月份开始负增长,降幅于1998年11月触底,直至2000年1月才进入正增长,但是2001年4月至2002年11月PPI又连续负增长。由此看出,PPI对经济下滑更加敏感,其调整幅度比CPI更大,调整时间比CPI更长。CPI—PPI指标在此轮通缩时期有2个高点,分别位于1998年11月和2001年12月;有1个最低点,位于2000年7月。

  
  1997年1月至12月CPI—PPI指标一路下跌,股市也是下跌行情;1997年12月CPI—PPI成为一个小的拐点,并由此转向上,而股市也走出了一小段上涨行情(1998年2月——1998年5月),随后虽然CPI—PPI还达到了一个高点,但股市却历经1年的低迷行情。直至1999年在席卷中国的网络科技股热潮的带动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凌厉的飚升走势——5.19行情的爆发,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上证综指从1100点之下开始,最高见到1700点之上,涨幅超过50%。5.19行情爆发得非常突然,上涨过程极为猛烈,这种上涨是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的,CPI—PPI指标从1998年底一路下滑,这表明企业盈利增速不断下跌,因此1999年7月至12月,股市又惨遭暴跌。CPI—PPI指标在2000年7月触底反弹,一路攀升,股市则在2000年9月开始了一波振荡向上的走势直至2001年6月。CPI—PPI指标在2002年2月形成一个向下的拐点,股市也在经历振荡之后于2002年6月开始连续下跌。

  (二)牭诙锥危?003年——2006年低通胀时期?/span>

  2003年——2006年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在经历了前期的通缩阶段之后,我国从2003年起迎来了物价缓和性和波动起伏性上涨的新一轮通胀周期。2003年——2006年我国CPI上升幅度较小,基本在0—5%之间波动。PPI除了在2004年下半年有过短期快速上涨之外,其余时间的涨幅也较为温和。CPI—PPI指标在此阶段中多为负值,其高点位于2003年11月;最低点位于2004年11月。

 
  虽然自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扩张期,但中国股市却度过了2002至2006年四年漫长的大熊市。2003年2月CPI—PPI指标出现向上拐点至2003年11月到达小高峰,股市则从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出现一波行情。CPI—PPI指标在小高峰之后连续下滑,直至最低点,而上证指数也在2004年4月份出现高点后确定下跌趋势。CPI—PPI指标在2005年8月份重拾升势,确立上升趋势,而我们新一轮牛市的起点就从2005年10月开始了。

  
  (三)牭谌锥危?007年——2008年高通胀时期

  进入2007年我国通胀开始加速。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为高通胀阶段。CPI从2007年开始加速上涨,至2008年4月达到顶点,随后逐步回落。PPI则在2007年10月份之后开始加速上涨,于2008年8月达到顶点。PPI受到金融危机拖累在到达顶点之后快速大幅下滑,在2008年12月进入负增长状态。CPI—PPI指标先涨后跌,其高点位于2007年8月;最低点位于2008年8月。

  2006——2008年CPI—PPI指标走势与大盘涨跌走势惊人地吻合。通过统计计算,我们发现CPI—PPI指标出现拐点的时间领先上证综指拐点时间1——2个月。2006年7月CPI—PPI指标一路上扬,股市行情也呈现单边上扬的走势。CPI—PPI指标在2007年1月、3月、4月的小拐点,分别对应股市2月、5月、6月的涨跌。CPI—PPI指标在2007年8月到达最高点,而股市也于10月冲至本轮牛市的最高点。CPI—PPI指标在到达顶点之后快速回落,虽然中间有过小反弹但总体趋势却是向下,直至2008年8月到达谷底。同样,股市也历经长时间、大幅度的下跌走势,至2008年10月暂时企稳回升。CPI—PPI指标于2008年9月大幅回升,而股市在2008年10月之后呈振荡走势。
  

  通过以上分析,CPI—PPI指标领先于股市涨跌的模型虽然漏掉了个别行情的延续以及忽视对应的涨跌幅度,但是确实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出通胀与股市的相关关系。当CPI—PPI指标出现向下拐点并短期内无回头态势时,股市很可能行情结束,在短期不会有好的行情出现。而当CPI—PPI指标出现向上拐点并稳中有升保持向上趋势时,股市则能够企稳回升,甚至很可能走出一段行情。我们可以通过CPI—PPI领先模型的趋势分析来推断股市大势。

 

*****************************************************************************************************************************************

转载提示:对于多数人来说,研究CPI数据对股市是有益的,但是这都是表象,CPI上涨时,股市有涨的,也有跌的,CPI下降时,股市也有涨的,也有跌的,这都不是影响市场涨跌的根本原因。

当你看到天空的模样,就看到了时间的模样,也就看到了股市的走势。明白时间的真谛,那CPI不还是与时间的变化是有关系的吗?

西方金融研究的弱点,就在于这些方面,什么都从宏观经济数据找原因,不知道宏观经济也是要根据时间规律来变化的。

时间包容一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