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何时开始松动,也许历史经验可引以为鉴。2008年7月,随着金融危机加剧,楼市成交开始直线下降,但房价仍然坚定上涨。整整三个月后,也就是到2008年10月,上海等一线楼市成交量只有2007年同期的两成左右,房价由此直线下跌。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今年年初以来,楼市成交同样连续数月下降,而房价持续坚挺。到了5月,上海等地楼市成交量再次跌到去年同期的两成不到。毫无疑问,大房企此轮房价抗跌性更强,其原因是2009年巨额的销售回款支撑,加上此前融资储备的充裕。相反,中小城市中小房企的资金压力正逐渐加大,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银行的门难登,购房者又不买账!降价,已成必由之路。而一些受访企业更直言,房价最多再挺3个月。
中国楼市是政策市,绝对不可否认的事实。历年楼市政策调控影响最大的不是市场的反应,而是房价的上涨或者下降和购房者的心理起伏。从2010年4月份开始,楼市以步入相持阶段,不仅考验开发商资金的承受力和购房者的心理底线,也考验着政府对政策的决断力。尤其是这场楼市调控系列而持久战,把楼市推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十字路口,目前只有准确把握楼市走势,及时对症下药,是此次调控能成功的关键。
房价的问题,不是楼市博弈就能够速胜是,这是一场持久战。4月14日,“新国十条”颁布,正式拉开了楼市调控的大幕。如今,服下“政策药”的各地楼市仍暗流汹涌,在楼市新政施行满月,中国房价依然上涨一片。眼下楼市困局,正集中体现在观望气氛日益蔓延,各方都不愿先亮出自己的底牌——购房者在观望,开发商旗下的楼盘也频施缓兵之计压后发售,期望通过观察购房者的“热情”和人气来决定最后的定价。
5月,楼市进入“冰冻期”,房地产交易陷入“量减价滞”状态,房价却仍处在“坚冰”。成交继续萎缩和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其实就是各方利益政策博弈的结果。在调控后期房住宅日均成交量和跌幅及网签量跌破到创下同期最低历史记录,环比4月同期跌幅高达20%-80%,而4月11日正是新政出台的前3天,新政前后楼市成交量“冰火两重天”。
政策那根最后的稻草,让疯狂楼市更加。4月30,北京出台了被誉为“史上最严调控政策”的“京十二条”;5月6日深圳“十一条”;5月21日广州“八条二十四细则”。房产新政“国十条”公布后,5月21日出台的重庆细则《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被称为重庆版的“渝十条”。
上海日前召开通气会,讨论楼市调控细则,据称开征保有税环节已成大势……数轮政策调控“组合拳”之下,各地楼盘频现“零成交”,但购房者心目中期待的“拐点”依旧没出现,房价在重拳之下依旧坚挺,未现明显下跌;大批炒房者更是转战国内二三线城市,将其作为投机“新阵地”,武汉、沈阳、重庆等城市都成为炒房者抢占的市场。
例如,在国务院楼市调控新政实施一个多月之后,重庆于21日公布了本地楼市调控细则。随着被称为“温和版”细则出台,重庆楼市成交量在低迷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出现小幅上扬。近期,市场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量减少,加上信贷等政策方面的打压,市场成交量一直在较低水平。随着,重庆地方细则的出台,鼓励普通商品房市场,市场成交量将有所上升。
有朋友评论说,曾经发高烧的房地产交易,并不全是民生需求催生的,不少“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卖”,而并非居住,商品房的消费属性甚至让位于投资属性。在这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政策调控更不应成为只是打压房价的短期举措,而应是纠正房地产市场扭曲发展的长期政策。
有学者适时建言,现在似乎存在房价“猛摔”的假象,要谨防房地产调控中消解中央政策的“苦肉计”;建议严格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新政,切忌一看到楼市成交暂时萎缩就临阵退却,变相收场。现房价“理性回归”,让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一场“持久战”,既不能指望“速胜论”——一定时期内依赖集中密集的政策,强行将房价压低;也不能宣扬“无用论”——房价只会非理性持续上扬,“越调控,越猛涨”。
市场有认为,早则第三季度、迟则10月底,房价“拐点”就会到来。“当然,拐的速度和‘坡度’,还要取决于楼市新政沪版细则的‘强度’及各单位实施力度。楼市新政推出一个多月,为何降价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短期内不大可能祭出降价利器,而更多地会从项目品质和服务方面下功夫。不过,有人认为“‘上海版细则’正式出台不会拖很久,而房产税与细则同时出炉的可能性也很大。”
谢逸枫:政策挑战房价跌涨底线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