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于学习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是学生好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

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出来。如:《桂林山水》一课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我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别具一格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看完后,我请同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桂林山水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桂林去观赏一下。”……此时,我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山水,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我充分地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教学,变枯燥乏味抽象的内容融入直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觉得生动有趣。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自我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人。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一方面可以自主地探索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共同分享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活跃、生动和有趣。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调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精心编排小组,好学生与差学生,爱发言与不爱发言的学生进行有效搭配。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提出了“课文中的年轻人是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请结合实际谈谈。”等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最后总结升华。有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合作学习。在这些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同时也让学生收获到了知识。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十里望玉桥小学    聂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