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世博会


    6月11日,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4000字长文《在世博会上找到中国文化的行走节拍》,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世博会的理解为切入点,结合中国30多年文化重建的历程,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和未来作出了梳理。现在,将全文放在博客上,和网友分享。文章原名《在世博会上找到中国文化的行走节拍》。

    33岁的马克思,31岁的恩格斯,亲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参观之后,马克思预言了世界即将走进全球化,同时,预言了美国的崛起,还有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恩格斯则预言了社会和文化的国际化趋势,100多年过去,马恩的世博预言都应验了。

    马克思、恩格斯看世博会,看的是门道,而非热闹。这给我们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启发,我们参观世博会,是否也看到了门道?

 

 

 

1867年,第二届巴黎博览会召开,同年,《资本论》正式出版

 

青年马克思,激动地参观了第一届伦敦世博会



    1851年5月1日,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举行,时年33岁的马克思正在伦敦,躬临盛会,马克思这样记载“展览会在一个不大的地方,展出现代工业积累起来的全部生产力,这同时也就是展示在动荡不定的社会的深层已经创造了的,和正在一天天创造的建设新社会的物质。”①2010年5月1日,在上海“一个不大的地方”,第41届世界博览会如期举行,一如既往,上海世博会汇聚了21世纪初叶现代社会的新文明,但是由于在中国举行,我们得以亲自感受马克思当年的惊叹,而中国文化则藉此契机步入了全新的“世博时代”。

 

马克思预言了全球化,恩格斯预言了国际化
   世博会的本质有两个关键词“未来”和“科技”,众多参展国家,特别是大国强国均是力图通过世博的平台,面向未来,展示科技。所谓“面向未来”,就是传递各自国家战略的前瞻性,是对各自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的描述,让世界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让他国看到自己的未来路径,让历史看到现实的竞争和超越。所谓“展示科技”,并不是展示已经被淘汰和落后的机器设备,而是寄托着国家战略前瞻性的,具有长远发展效能的战略性的技术设备。
    在英国举行的首届世博会上,英国展示了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等,而美国则展示了左轮手枪、银版照相术、快艇,其后,电梯、电话、飞机、机械数码计算机、磁悬浮列车等等也都亮相世博会,这些或是工业革命的“发动机”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但其本质相通的一点是面向未来的科技发明,足以确保大国在未来的国力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在没有世界大战和全球自然灾害的前提下,各大国在世博的展示,都是自身国家整体发展的预期目标,世博的历史,就是大国兴衰的历史,世博近二百年,就是人类历史巨变的沧桑年代。世博舞台上的人类文明,面向未来和科技进步,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会给民族国家带来什么呢?
    马克思敏锐地揭示了世博会的文明价值,他认为“这个博览会是集中力量的令人信服的证明,现代大工业以这种集中的力量到处破坏民族的藩篱,逐渐消除生产、社会关系、各个民族的民族性方面的地方性特点。”②
    从文明的视野来看,世博会的前瞻性和包容性,真正撬动了世界走向多样化、全球化,马克思当年在第一次世博会前后发出的判断——消除“地方性特点”,经过近二百年世博历史的洗礼和熔炼,如今,俨然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现实。
    全球化的世界,必然引发多样化的潮流,这在世博会历史中得到最好的验证,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序言》中,这样评价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次世博会“但是从那时以来,英国已经开化了。1851年的博览会给英国岛国的闭塞性敲起了丧钟。英国在饮食、风俗和观念方面已经逐渐国际化了;它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我不禁希望英国的某些风俗和习惯在大陆上也像大陆上的其他习惯在英国那样得到传播。”

    如今,上海世博会开幕一个多月,数以百万计中国游客在“不大的地方”,亲身饱览世界主要大国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比如,英国馆的“种子圣殿”,整体结构有6层楼高,上上下下插满大约60000根“触须”般的透明的亚克力杆,白天,阳光通过透明的亚克力杆给“种子圣殿”带来了充足的照明,夜晚,亚克力杆内置的光源又能保证圣殿内部灯火通明,节能环保,独特地展示了英国在全球新能源和绿色经济的领先地位,这个种子圣殿感染了许许多多中国游客,新能源和环保家居的理念迅速深入人心,从绿色低碳经济,到家居环保照明,1851年的世博给英国带来了巨变,如今的世博,也同样给中国人带来了精致而微的变革,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未来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激动地参观了世博会,但他分析到,资产者并非生产力的所有者,而是生产力的向导者,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大的生产力,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创造。果然,6年之后,1857年,席卷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参观完伦敦世博会,预言美国拿了本次博览会的“头奖”,三分之一的展品是来自美国,500项顶尖的美国工业产品,虽然大英帝国占据了伦敦博览会的主流,但马克思还是敏锐地感受到美国工业的强大创造力,并准确地预言了美国的崛起。而这个预言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届伦敦博览会结束后,组委会出版了《各国工业介绍》一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则直接引用了该书。1867年,巴黎第二届博览会召开,同一年,《资本论》正式出版。

   

 

世博舞台——世界向前,中国向后
    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世界都希望看到中国发展的未来,中国国家战略的前瞻性的宣示,在基于中国国家战略的可预期的目标。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究竟是什么方向?当代中国现实的活力和创新力是什么?当代中国给世界提供了怎样一个逻辑和路径,让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令人们惊讶的是,世博中国,向着传统飞速地追寻,向着过去纵情翱翔,看看我们的镇馆之宝——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以及始皇陵“一号铜车马”,5000年大纵深的历史,打通了现在和过去,世界灿烂向前,中国华丽向后,只是,人们要问: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是的,世博中国馆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当这张“中国传统牌”打出之后,我们发现,中国馆和美国馆、德国馆、日本馆何其不同!当世界在追逐未来的时候,我们在追思着过去;当世界对未来发展充满创新和激情的时候,我们在文化废墟中回归文明传承的起点。
     世博会的平台上,世界为何恣情向前,我们为何盛装向后?我们的馆称得上过去时的“最辉煌”,英德美日法意等西方的国家馆称得上将来时的 “辉煌”,两者都不是现实,但其中的巨大落差依然让人们叹为观止!
其实,盛装向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历着史无前例的重建,中国在经历着阵痛连连的人文回归,中国人在追寻自我的人文家园,痛苦也好,荒谬也好,尘乱也好,凋零也好,春节该怎么度过?清明节该怎么度过?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中华文明5000年,当代中国人竟然要一个一个节日的重新学习,一个一个习俗的重新模仿,当代中国当然需要价值观的重建和回归。我们今天的文化回归是积极的,是还债,还历史的欠债。
    中国应该先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起坚定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世博是未来的,也是科技的,当我们建立起这个逻辑的时候,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反思和追索。自从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起,中国就已经组团参加,近二百年来,中国不是没有实力举办世博,而是我们缺乏足够全球化的视野,缺乏共荣共存的胸怀,科技为本、面向未来的文化精神并不牢固,在患得患失的考量中,在投机实用的猜测中,我们的硬实力不够 “硬”,软实力不够“软”。

 

软实力的“硬”:价值观的宣示
    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软实力的“硬”到底在哪里?
    工业革命本身就是思想革命的延续,寄托在一定物质形态的价值观宣示,即为通常所说的“软实力”,世博会既是民族国家硬实力的展台,同时,又彰显着民族文化竞争和共存的软实力,历届世博会的标志性文化艺术杰作,有两个特点,一是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二是崭新价值观的强力宣示。
    1878年巴黎世博会,自由女神雕塑的头像盛大展出,震惊了西方世界,整座自由女神像高46米,底座高45米,以钢铁为骨架,铜片为外皮,总重量达225吨。自由女神左手紧抱象征《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字样,脚上残留着挣断的锁链,象征暴政已被推翻,独立和自由的精神闪耀在美利坚大陆,其花岗岩基座上镌刻着美国犹太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奇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把你,那劳瘁贫贱的流民,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那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那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全都给我! 我高举灯盏伫立金门!”
    1937年巴黎世博会,前苏联馆大厦上方展出了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由一对青年男女组成,象征苏维埃土地的主人——工人和农民,他们高擎着苏维埃国家的象征——镰刀与锤子。雕塑以铬镍不锈钢合金为材料,高24.5米,总重80吨,仅制作飘带就用了近5吨的材料。雕塑以前苏联馆建筑为基座,总高度达60 米,雄伟壮观,建造时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薄的钢片,只有两毫米厚,这在三十年代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技术,这个雕塑是艺术和科技结合的软实力展示——“苏维埃时代的理想与象征”。
    195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比利时兴建了雕塑“原子塔”,造型是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分子模型,雕塑中的9个圆球象征着9个铁原子,圆球之间严格按照正方体晶体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铁分子。整个雕塑有两方面的价值观宣示,第一是表明欧洲已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彻底走出,全面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原子塔基于未来科学探索的基调,表明战后的新欧洲追求科学进步,勇于应对新挑战的信心和理念。第二是表明20世纪50年代洋溢在欧洲大陆上的团结诉求,9个铁原子既代表了当时欧共体9个成员国,也代表了比利时国内的9个省,是欧洲团结和比利时国内团结的双重承载。整个原子塔总高102米,重2200吨,是当时世界的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奇迹。
    以上表明,软实力中的“硬”就是价值观的宣示,当中国国家馆和地方省市馆纷纷亮相之后,一个多月的成功开放,生动地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科技和文化不能分割,创新和传承不可撕裂,世博是人类文明伟大的平台,更看重未来和科技,更根基于文化的多样和创新,当我们勇于展现未来的中国——对文明的追寻和回归,也许是一种逆向的互动,但同样是激情豪迈,喧哗壮观。

 

百年震荡终定型,中国的未来有点“痛”
     梁启超说过“凡一国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我同胞能数千年立国于亚洲大陆,必其所具特质,有宏大高尚完美厘然异于群族者,吾人所当保存之而无失堕也。”③诚如斯言,中国的文明复兴必须遵循“中国模式”,重塑中国的传统文明和价值观,基于历史坐标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努力,此即为“中国模式”的文化路径,在马克思所说的“不大的地方”——世博会上,中国馆内“智慧的长河”区域,利用现代投影和三维动画技术在一幅长128米、高6.5米的折幕上再现了《清明上河图》,在保留原画风格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画中人物一一设定了活动状态,分为日景和夜景,以《清明上河图》为载体,利用科技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文明的繁荣。
    100多年来,中国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也终于启动属于自己的征程,100多年前,晚清大学士倭仁说过“夷人,吾仇也!”倭仁的思想充满了对世界的仇恨;而章太炎也发现,晚清的国人大多数是“不类远西方为耻”,对西方文明的盲从和强烈的自我否定,从仇恨世界到盲从世界,从妄自尊大到妄自菲薄,这就是100多年间中国文化的两极动荡,左右挣扎,新旧折腾,东突西闯,在今天的上海,在历史和未来的契合点上,终于稳定下来,以坚毅和自尊,来正视自己和整个世界。
    没有比世博更好的平台,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差距”,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落差”。在世博平台上,彰显的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差距、科技差距、软势力差距,硬实力差距,必定会引发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民族之痛,知耻而后勇,中国回归之梦,忍不住世博未来之痛,这种民族之痛应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痛出一个中国文化的“世博时代”!  


①②选自《国际述评(三)》发表于《新莱茵报》第5、6期
③选自《新民说》,《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卷一上
④选自倭仁奏折,《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卷47,24页

 

报纸图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