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十条”为主的房地产新政实施已经两个月了,争论和热闹之后,各个层面开始了冷静的思考。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解决当前的房地产问题,特别是处理好部分民众对房价过高的不满情绪,要靠两个市场、两种政策,即低收入家庭靠住房保障政策和保障性住房“市场”(请市场经济的鼻祖们原谅本人的苦衷,暂且称之为市场吧)来解决,高收入阶层靠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来解决。而且住保部的官员们似乎找到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之外的另一剂灵丹妙药---公租房,由政府并鼓励社会和单位参与建设。
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两个“市场”要并行多久,各占多少比例才合适?政府和单位要建总量为多少、户均面积为多少平方米以下的公租房、才能解决年收入为多少元以下的多少人群、多少个家庭并且准备让这些人在这些公租房里住上多少年、尔后这些公租房在多少年后没有多少人需求的情况下、有多少需要拆毁抑或转入市场卖掉?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政府官员们想明白后再行动,过去政府草率擅动的代价已经够多了。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里,从长远看,靠政府或政府行为来解决社会的住房问题注定是要走进死胡同的,市场化才是解决全社会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
第一、土地是够用的
日本、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人口密度比我国内地大,住房问题依然解决得很好。土地是足够的,不能成为要对房屋自由买卖实行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借口和理由。这里不再列举有关数字。
第二、公租房不可能长期承担起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大任。
社会是要进步的,不是静止的,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眼前的确有部分无房人群急切的住房需求,但是这部分人一定不是全部家庭的多数,其中绝对的弱势群体(不能自食其力)更是少之又少,当这部分人住上60平米以下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后,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随着个人财富的积累,特别是随着全国各地区、个城市逐步步入小康社会,60平米以下的住房时绝对不能满足这些人的生活需求的。当然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一批新的公租房和廉租房的需求者会出现,但人数一定是逐年减少的。可以设想,3年,5年甚至10年后,这些累年积累的公租房和廉租房住户一定会有新的需求,解决途径有两个,一是回到市场自行解决,另外一个就是国家接着提高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基本面积,就是从60平米以下提高到80平米以下。如果是采取后者,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原来60平米以下的给谁,二是再过5年是不是还要再建90平米的公租房。推断至此,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这种福利性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一定是不可持久的,只能是解决当前住房矛盾的权宜之计,而且也是少数暂时既无购房能力也无租房能力的无房者的权宜栖身之计。
第三、只有商品房交易市场和租赁房市场共同健康发展才能完全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
这个问题勿须再赘述,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是多数人租房住,少数人买房住,住房问题并未成为社会矛盾,也没有成为降低个人生活质量的标准,也就是说多数租房生活的家庭生活水准并不低,幸福指数也并不低。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足够发达的二手房租赁市场,让人们能够很容易租到房,容易租到适合自己的房子。如果真能如此,那么,愿意买房且买得起房的人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房子,喜欢租房或者暂时买不起房的人可以租到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房子,少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残疾或鳏寡孤独)由政府提供廉租房或免费房,不就实现居者有其屋了嘛。
第四、唯有鼓励百姓投资房地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住房问题
电视剧《蜗居》曾经在社会上形成很大反响,主人公海萍的遭遇曾赢得很多人的共鸣和同情,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人对房地产市场和政府住房政策的不满。然而,我不禁要问,如果在剧中有足够多的租赁房可供月家庭收入已经过万元的海萍来选择,她还会不顾收入能力疯狂地去购房吗,还会让自己的亲妹妹出卖感情去找钱买新房吗?
因此,健全且丰富的房屋租赁市场是解决很多人住房问题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能尽快形成丰富而健全的租赁房市场?唯一途径就是鼓励个人投资房产,将比较富裕人群的个人资金转移到房地产业,让更多拥有二、三套房甚至更多房屋的人们拿出更多的房子到房屋租赁市场去。
从政府角度看,个人投资房产然后投放到租赁市场,是对政府努力解决当前住房问题的一种帮助,是应该鼓励的,而不是打击或者禁止的,这恰恰得出了与当今的房地产政策思路相反的结论。
从金融角度看,相对富裕的人们拿出个人储蓄投资房产用于出租,恰恰是解决了像海萍那样暂时买不起房又租不到价钱合理、位置适合租赁房屋的人群的燃眉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鼓励人们购房是让富人帮助穷人的一种融资方式。
进一步说,在社会收入分配仍然不尽合理,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机制完善之前,鼓励较为富裕的人群拿出闲钱,投资房产并用于出租,从而解决较为贫穷的另一部分人权的住房问题,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有益补充。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是否应对当今的房地产政策如土地配置、保障房建设、商品房购买和交易、税收等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