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市场上的人信奉一句话,那就是“千万别和趋势较劲”。
顺势而为才能让投资获利——无论是牛市里的顺风顺水还是熊市里一次像样的反弹行情。
那么当下是个什么势?笔者认为无论市场内外,都是一个并不看好的势。
并不看好的“势”源于一个并不复杂的理由。我们知道,尽管A股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无论是从发行制度还是市场空白的填补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从很长一个时期来看,还是笔者那句话:“政策市的阴影依旧弥漫”。也就是说,政策因素和货币因素仍是决定市场走向的最大主导力量,离着所谓的“经济晴雨表”还早着呢。因此,从政策和货币的“势”就可以对A股的“势”做一个简单的预判。
先说说货币因素。
从世界范围而言,货币逐步收紧是个长期趋势,换句话说,以足够流动性换去的暂时经济安全,一定是个短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而结束,否则离下一次危机也就不远了。我们看到,眼光放长远一些的国家已经开始拿出了具体的态度,比如德国对美国继续宽松政策的不认同,比如一些国家开始启动的加息周期。
货币收紧,与A股市场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查一下历史数据你会发现,M1和A股涨跌的关系可以说有着相当的一致性。
货币的驱动一旦缺乏后劲,就算有再好的投资价值也只能让投资者望而兴叹从而产生不好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往往又有着自我实现的可能。
再说政策层面。
旧的不说,比如悬而未决、推进半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只要房价一天没有实现真正的调整回归,哪怕它是暂时和不可持续的,严厉的调控手段就不会停。虽然我们知道目前的政策很有可能导致房价的报复性反弹,但价格的回归无论是否“理性”都有必要,这已经不再是个单纯的经济话题。
此外,以这几天再次启动的人民币汇改而言。虽有政策刚刚宣布时对大盘的强力刺激,但冷静下来的人们不得不考虑:人民币放弃了美元这单一参考指标后,那新的“一篮子”里面究竟能装哪些货币?它们的权重又分别是多少?
正如人民币对美元升破6.79元大关后又出现较大幅度走软的情况,那些对升值带来的正面效应抱有期望的人被当头泼到一盆冷水,如果这样的“利好”预期被打折,再加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相关公司减分效应,那么短期内的A股就更没有理由出现一轮像样的行情。
现在的A股,估值真的是“很便宜”:市场上十多倍PE的股票随处可见,尤其是那“老三样”,钢铁、房地产和银行,更是便宜得出奇。有很多股票的A股和H股发生价格倒挂,A股的负溢价让许多H股的投资人心里发毛,连呼“看不懂了”。
其实,也没什么看不懂的。在一个分散决策如此充分的市场上,价格低而乏人问津一定说明这个价格是有问题的。我们看到,如此价格水平下,如此市场估值共识下,并没有多少“主力资金”真的愿意把真金白银铺上去。
所谓的“历史估值底部”还是说的多,做的少。这一点,随着农行发行的询价过程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是有很多人说2.8元的价格便宜吗?可是,除了碍不过面子的险资以及部分机构,真正认可这个价格然后打算出手的似乎并没有几家。
这又说明什么?
基于这些手握重金的机构以往对政策把握和理解的深刻程度,他们的举动值得玩味。
他们不愿意出手,或许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难言之隐”不好去猜,不过,单从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和形势来看,要不要放胆布局,就是一般的普通投资者也能猜得出个八九分了。
谁是A股市场的最大主导力量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