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恋人扬着眉毛问你的情史,该不该回应?
当你的妻子拎起那枚闪烁的手机,该不该证明?
当你的孩子捡起那张泛黄的照片,该不该解释?
当你在时过境迁后打开Facebook,该不该刷新?
首先,要对梅西说一句,23岁的生日快乐!是你掀起了阿根廷的魔幻旋风,是你点燃了球迷心中久违的梦!
其次,要对引领全世界杀时间的Facebook表示关心:一本关于它的传记披露了公司的成长史,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的疑问。
写最近的历史是有风险的,因为过早的盖棺定论很可能扭曲或者误解事情的真相。唯有此去经年,尘埃落定,或许才能一探究竟。更何况是要探究一个人类社会的根本性变革,简直是痴人说梦——类似的变革,一个世纪能有几次?
但这事儿并不是不能做,只要你有足够证据并保持怀疑态度,一切皆有可能。
最近就有一本反应Facebook创业史的书《Facebook效应》,作者是David Kirkpatrick。他总结了过去6年来,Facebook这个社交巨头是如何网络5亿用户、吸收了世界的空闲时间的?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左右着陌生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政策。
Mark Zuckerberg,作为公司的创始人,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他们年轻、富有、掌握权力,并相信人类一切行为都可以被观感。应该说,David的讲述非常大胆,令人充满敬意。
身为千万富翁的Mark还在学着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很复杂,很挠头。他试图改变让社会角色全部透明的初衷。而过去的他,则是会在电子邮件中傲慢地宣称自己无可复制的正确性。反差有点大,但是现实让人更识相。
David质疑,Facebook是否算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因为社交网络引发的行为转变至今无法估量。
它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一直在变。2007年,Facebook的市值是150亿美元,2008年跌至25亿,2009年是100亿,另外附加75亿的合同。从微软到香港首富李嘉诚,都碰了壁。David认为,很难说Facebook到底值多少钱?2009年的收益大概是5亿美元,但是这个利润率毫无意义。Facebook的30%收益都来自于虚拟货币的买卖和交易,这让投机者望洋兴叹,难以下手。或许,Facebook在2009年的收益可以算到7-8亿美元,利润也有数千万之多。关键还是要选对评判标准。
风投和股东对于Facebook难以量化收益这一点很是敏感。Facebook一切的在线链接是靠谱的,还是忽悠的?David在书中质疑,这些情感关系对应的用户能否构成Facebook盈利的主力军呢?他们可以添加照片、加入群组、分类。但是,即使是最激烈的投票或者评价,恐怕也比不上现实中的集会运动。
Facebook在用户隐私方面是暴露他们想说的,想要的?但是,用户希望能够掌握隐私控制权。几百万用户的呼声,让Mark开始反思究竟这样的政策是不是合适?
当然,我们还在生活——工作、结婚、交友、独身、自省——一切可见,包括广告。没有合适的把关人。这算是怎样的社会呢?
Mark把它定义为一种具有仪式化的语境,类似于西北太平洋的印第安部落。他展现出对人类学的无比热情,但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货物被毁。有时,他更像一个芝加哥公司的掌柜乐善好施,但是这并不能构成一个全球化的系统?
广告同样扮演了关键先生。Google的方式跟传统的DM相差不大。而Facebook要婉转得多,它只是以人际关系学的方式,植入那些奢侈品广告,利用的是朋友的激情与热诚。
这或许只是Facebook问题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都在见证它的成长,因为这就是时代特征。
Facebook的6年之痒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