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发展,叫醒沉睡的资源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发展,叫醒沉睡的资源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以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起步良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提出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与见解。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以GDP为主要业绩考核标准,以项目经济、投资经济、资源耗能型经济为关键助推力。地方大搞项目建设,不惜动员地方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资源大搞招商引资,把地方经济寄托在投资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从目前的地方经济结构看,我省的地方经济建设主要还是以工业也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地方经济结构。工业的发展最初受益者是英国,英国依靠工业的发展迅速成为世界霸主,并且为经济的后发实力积累了雄厚的原始积累。但也反映出了一个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迅速时期,本国的资源禀赋严重满足不了工业发展的“胃口”。为了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英国最终选择了“掠夺资源。”工业的发展本身就伴随着“掠夺,”只是不同国家工业发展的掠夺表现性不再是赤裸的,而是在本地区能满足工业发展的情况下尽量就地取材,或者是本地区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情况下选择,以金钱为媒介的跨国界的交易方式进行掠夺。
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否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物理资源的拥有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如何把现有的资源最优化配置利用,而不是最优化的消耗。地方以什么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增长点,关系到地方经济增长寿命的长短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最优化的地方资源配置的经济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化的选择。旅游业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最本质的区别是旅游业是利用自然的物理资源,工业是消耗自然的物力资源。从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时间长短上看,旅游业是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工业是走阶段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是根据鄂西地区的自然的物理资源的禀赋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性部署,主要目的还是以地方的特有资源为出发点,以发展休闲、娱乐、度假、农家乐等为主的流动性旅游资源消费性发展战略,叫醒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鄂西地区,并以“旅游圈”的方式拉动地方经济的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正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从实践看,增长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国有经济为主题、以重工业为载体、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投资出口为驱动、建立在低成本优势上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为此,经济增长不能解决发展的全部问题,发展除了增长这一要素外,至少还包括结构、分配、环境等要素。把发展问题寄托于经济增长。从战略上看,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火如荼,并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拐点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前主要以投资、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慢慢转化为以消费、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紧抓经济发展方式的准确机遇,发展具有流动性的旅游消费经济,不仅充分的利用了鄂的旅游资源,也符合中央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从投资、出口大国转向消费大国。这不仅是金融危机给我国的挑战和压力,更是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要求。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发展,打破常规的政府配置,而是采用资本运作的市场配置。所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场配置,事实上是计划和市场相协调的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有所不同的是,计划配置强调的是人为的政府效用。而市场配置中的计划更自然地来自于市场配置自身计划的内部因素和企业的协调。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发挥在战略计划上,而不是对资源的开发和实施上,也不是政府资金的主导上,而是政府的资金引导民间资本的主导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还是要把重点建设停在资源的保护上。鄂西的生态资源利用好了会成为鄂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助推力,利用不好就是经济发展的“后腿子。”从未来鄂西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看,需要走“先保护后利用”不走“先开发后耗用”的发展道路。这不是有政府和部分融资企业的主观决定的,而是鄂西自然的物理资源在可持续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客观决定的。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把沉睡在鄂西地区的优越旅游资源“叫醒”,并使其发挥其经济效益。天然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不加以利用,任它继续沉睡下去,并保存起来。这不是发挥其经济效益和贡献社会最大化。而是一种执着于物质资源比人更重要的保守理论,并没有实现其潜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