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0-6-25:光明日报 任桑桑
说王辉耀是个“人才”,不如说,他是个专为国家联络、凝聚高端人才的人才。
他的名片上印着14个主要职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几乎全部有关人才;而他近年来走过的每一步,也全是为了人才——
“战略”自人生历练中来。熟悉他的人笑言:想研究中国人才怎么完成国际化吗?找王辉耀!他本身就是国际化人才的“标本”。
的确,从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到第一批回国创业成为“海归”;从“公司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从立志成才,到积极推动我国人才战略,王辉耀似乎总能敏锐捕捉时代风向。
在他看来,个人成才只是第一步,凝聚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群策群力,才算作出最大的贡献。
“发展知识经济,打造创新型国家”
2008年4月25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一次特别的专家会议。在会上,中组部启动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编制工作,王辉耀和其他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一起,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亲自颁发了聘书。王辉耀被聘为编制工作“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
多年国际人才实践和研究的积累发挥了作用,王辉耀带领研究组进行研究,并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办公室提交了由一个主报告和七个子报告组成的研究报告,为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提了很好的建议,受到了中组部好评,也为中央提前出台“千人计划”起到了参谋作用。
2009年8月27日,应中组部邀请,王辉耀为中组部领导和干部300余人做了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的专题讲座,李源潮亲自出席讲座,并鼓励他为中国人才事业多做工作。
王辉耀的人才研究不仅受到高层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各省市区的注意。2010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主持学习交流会,并导读了王辉耀的新著《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广东省高层领导集体出席了交流会。汪洋亲自推介这本书,并和与会者研究制定了读书计划,提出深化高层领导对人才的认识,加深广东省人才发展进程。
2010年5月25日至26日,是王辉耀一直期盼的时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年研究和关注的人才话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王辉耀感到万分欣慰。
“《纲要》发布,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从人口优势走向人才优势的起点,是中国从投资拉动转向人才拉动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从招商引资走向招才引智的重大转型,是中国从面向国内人才优势,转为面向国内国外两种人才优势的新起点。”王辉耀激动地说。在他看来,《纲要》发布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王辉耀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廉价而又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因素。这一模式为中国带来的成就已举世瞩目,但其需要修正的缺陷也日渐明显。现时的低价劳动力付出、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中国模式”需要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的局面,“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迟早会失去。如果继续维持低价劳动力付出的发展模式,中国呼吁了多年的“内需经济”和“转变发展方式”就无法实现。“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只能是让‘中国模式’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从‘人口’转向‘人才’,对现行‘中国模式’进行修正,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发展知识经济,打造创新型国家。”王辉耀说。
开放的时代,开放的人生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个人与时代总有一段交集。或擦肩而过,或正逢其时。王辉耀真切地庆幸自己与过去30年中国的波澜壮阔相遇。因为这个开放的时代,更多人获得了多元的成功渠道。他的个人成才经历,也如同一面小小的镜子,能从中窥见个人命运与时代开放的诸多关系。
1958年出生的王辉耀和绝大多数同龄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饿过肚子、下乡当过知青、白米饭撒上点盐就是美餐。少年时期,因为父母在铁路部门工作,他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就有机会坐火车游历各地。每每经由宝成铁路翻越秦岭,翻过横亘在中国盆地与中原之间的这道天然屏障,他总兴奋于看到那个“外面的世界”。
33年前恢复高考,王辉耀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选择当时“冷门”的英语专业。毕业后,他幸运地被分配到国家外经贸部工作,凭借发表的若干论文和接手别人完成不了的口译工作,他毕业一年就让领导刮目相看。然而接触的外部信息越来越多,王辉耀越发感受到全方位的差距。他意识到,中国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商贸经济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人才。
“我需要走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前途一片大好之时,他提出申请念MBA,当时的MBA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当身边大多数人还在求稳发展时,26岁的王辉耀带着锅碗瓢盆登上了前往北美的飞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出国读MBA的留学生。
两年后,他成了加拿大温莎大学商学院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MBA毕业生,同时也成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来自中国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
从学校出来后,王辉耀如愿进入世界最大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SNC—兰万灵公司,在一年内升任国际市场董事经理,成为该公司第一位华人高级主管。仅隔两年,他通过竞选,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被任命为驻香港领事馆负责香港及中国地区事务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王辉耀成为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加拿大华裔政府官员,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标志性人物。这时的他,行走在国际政治、商业舞台,且始终密切关注着国内的一举一动,为祖国取得的每一次进步而欢呼。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被激活。王辉耀是最先敏感于这股潮流的人之一,他旋即回国创业,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国际商务咨询,并逐渐确立了在国际工程咨询领域的“江湖地位”。世界银行对二滩水电站的贷款咨询业务,三峡工程第一笔国际融资、第一笔国际贷款、第一个工程管理合同,都在王辉耀的主导下合作成功。
“我们这一代人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使命情结,恪守着古代士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多年来,我也总在探索思考:个人兼济天下有什么最佳之道?我能否为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45岁时,生意上取得不小成绩的王辉耀决定再次突围,将目光放大到中国国际化高端人才,推动留学人员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现在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团和社会活动上,沟通中西、连接官学商,是我国回国海归中投入公益事业的领头人。
凝聚高端国际人才,为祖国建言献策
多年行走于国际政、商、学界之间,王辉耀既有局内人的体验,又有着局外人的敏感。无论是出国留学、回国创业还是做商会、研究学术,他似乎比同辈人都更有优势捕捉和把握时代的风向。
“希望我们国家在‘国强’的同时,也能实现‘民富’。我们不仅需要建设基础设施等硬实力,现在更需要建立思想和智库等软实力。”
“中国目前最缺乏的人才,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高级人才,能从海外吸引就业机会的国际化人才,能帮助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科技人才、创新和创意人才;当然,也包括其他学科领域的领军型顶尖人才。”王辉耀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履现自己的社会责任,贡献个人智力是不够的,还要联络一大批与他有着同样背景的高端海归人才,共同为祖国的崛起建言献策。
20世纪90年代后期,王辉耀加入了欧美同学会。进入新世纪,王辉耀最先意识到欧美同学会——这一中国历史最悠久、会员基础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留学人员社团需要建立新平台。“‘海归’中有跨国公司和大银行的董事长、风投企业家、上市企业家,还有大量海归活跃在律师、注册会计师、咨询分析师、自主创业群体里,他们是新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社会新兴推动力量前沿,希望对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辉耀说,“只要有一个平台,当国家需要的时刻,这些顶尖人才就能整合起来为国家出谋划策”。
如何影响这批人,使他们的个人事业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发现并思考这一问题的,远远不止一个,但王辉耀是第一个付诸行动的。在组织海归和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王辉耀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例如开始创办欧美同学会商会时,没有经费,他自己补贴,没有人员,他就用自己的秘书,并且自己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无偿地为海归群体服务,这中间的艰辛,所有经历了商会初期工作的会员都能充分体会。2002年10月17日,在王辉耀组织下,田溯宁、张朝阳、吴鹰等近百位留学归国人员聚集在北京南河沿大街111号,成立欧美同学会商会。这一天,有着近90年历史的欧美同学会仿佛变成了青春少年。“这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商会,也是第一个不需要翻译就能自如交流的商会!”中国美国商会会长C harlie M artin如是评价。在成功创办海归创业与发展的联谊平台,开拓了办公益社团的新模式后,王辉耀又把海归高端智库的打造放上了议程。因此,王辉耀与他的一些同仁有了更具体的指向——发起成立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2008年,在王辉耀提议下,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心以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为主要承载体,主要为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提供独立,客观,有战略性、可行性、建设性的意见,弥补了中国缺少国际化智库的软肋”,王辉耀介绍说。这里凝聚了一大批海内外留学人才、华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每一次碰头或聚首过后,都会有一份建言报告上交给国家相关部门。
中心的创办十分艰辛,没有经费,王辉耀只能自筹。他甚至放弃了以前多年从事的企业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中心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中来。目前,委员会和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有关部门政策咨询的一个国际智库,并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作为研究的延伸,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针对中国重大问题与挑战,每月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举办圆桌论坛,主题包括国际问题、企业国际化、应对金融危机、人才引进、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同时也主办以国家形象等为主题的大型专业学术论坛。
2009年8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协助欧美同学会举办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座谈会,王辉耀帮助邀请了海外几十位知名的留学人员专家、学者和智库代表来到北京,和国家有关部委举办交流和座谈会,包括中组部、人社部、统战部、科技部、商务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国资委、证监会、中科院等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座谈,开拓了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向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建言献策的一条新渠道。留学人员畅所欲言,用世界的眼光,为中国献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王辉耀主持的建言献策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内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媒体的认可,也逐渐得到国际认可。2010年4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王辉耀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论坛上作了《中国海归创业与发展》主题报告。随后,应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智库的邀请,王辉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演讲嘉宾,参加首次在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海归专题专家研讨会。
成功需要开放的心态
他被媒体称作“中国海归代言人”,但他从不把自己定义为成功者。在他眼里,成功没有标准,成功的途径也是多元的。他的人生轨迹,不足以用“幸运”书写。在他看来,这一切完全归结于一个“开放的心态”。
他说开放的人生需要包容和学习的心态,开放既有机遇也有风险。要理解开放,学会开放,懂得开放。在他身上,人生沉浮伴随着时代的起伏。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有理想就会去实现的人。在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自己写的诗:雄鹰哪知高飞艰,早岁难懂世事难。前途渺茫谁知边,青春活力开不败。酷境磨志志越坚,人生处处有青山。
从1999年开始,王辉耀已经著述、主编了20余本著作,先后撰写上百篇文章在海内外媒体上发表,并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多份建言献策报告,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智库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他说写书是他一辈子都不能放弃的事业。他的好朋友、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李一,曾这样评价王辉耀的书:“开放自我,走向外面更高、更广的舞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所实践的一条人生道路。辉耀的书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时代中的成功要素,开放我们的视野,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受益良多。”(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为祖国凝聚更多的人才,这是王辉耀心中最好的“兼济天下”之路。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