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录取率能否“激活”高考改革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65万人;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

          在山东省,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64.7万人,高考人数继2009年下降10%后出现再次下降。与此同时,高校录取计划则继续大幅增加,今年山东省属高校的招生总计划为47.66万人,比去年增加4.1%。山东省招生考试院有关专家预测,今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有望突破80%。

      据分析,考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减少。不过,参加“洋高考”人数增加也是导致高考人群流失的因素。在北京、江苏、山东等地的一些热点高中,不参加高考就出国留学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今年400多名高三毕业生中,有200多名参加“洋高考”,被国外大学录取。

      “洋高考”火爆击中中国教育软肋

      尽管国内高校录取率不断上升,但由于考国内重点大学竞争激烈,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目光瞄向了国外大学。一些专家认为,“洋高考” 火爆实际上击中了中国高考选拔机制和高等教育的软肋,值得中国教育界人士反思。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介绍,在英国,大学录取高中毕业生一般要考察4方面内容。一是标准化考试成绩,二是高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三是高校对考生的面试成绩,四是考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情况。“相比标准化考试成绩,我们更注重后面3项考察内容。”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考生减少和录取率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考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成为促进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契机,但破解高考改革难题绝非易事。

      为了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计划6000余名,调出计划主要投向河南、安徽、广西、河北等中西部省区。

      如何在选拔优秀人才与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平衡,是高考改革难点所在。以高考加分政策为例,山东省今年高考中取消了所有省内的高考加分项目,一时引发社会热议。多数人认为目前不少高考加分在操作中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严重损害高考公平。

      专家指出,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至2020年)》已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