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十六年,北大学子的两次提问


时隔七十六年,北大学子的两次提问

 

在历史上,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的北大学子,素以敢于提问、敢于向权威叫板而著称。尽管青年人有些提问不免幼稚偏激,但皆忧国忧民,发诸心田,最终以真理为服膺的唯一标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身的错误,也是科学民主的体现。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过了十七年之后,就在1934年秋,他在北大讲课时仍大讲白话文的优点,而那些醉心文言的同学不免萌生抵触情绪。在胡适讲到得意之处,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抗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缺点吗﹖”胡适冲他微笑着回答:“没有的。”那位同学激愤地反驳道:“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扶扶眼镜,柔声道:“那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还是文言文省﹖”几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笑眯眯地开始做文章了。他说,这12个字确实简练。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5个字:“干不了,谢谢。”大家一听就怔住了……接着,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在于能否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经过这一堂课,不少原本立志专攻文言经史的同学,对胡适,对白话文,也都产生了好感。

 

七十六年之后,到了今年的5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大,在“五四”发祥地,想和北大学生进行关于“科学民主”主题,且“不怕讲错话”的“谈心”;然而,学生们的提问要么幼稚可笑,要么“正确”无比。新华社报道着重描绘了在北大图书馆,总理和大学生们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

 

报道说,“交流”之前,总理说:“我是来谈心的,希望同学们说心里话。”“我不怕讲错话,你们更应该不怕讲错话。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也是科学民主的体现。”报道接着说:“总理的一番话让现场的气氛轻松而热烈”了。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他们都问了些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抢先得到提问机会”的一位男生,“向总理提出了如何克服学习中急功近利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吗?这是一个大学生的问题吗?就算这是一个问题,是你心里真实的困惑,为什么平时不问你的同学,不问你的辅导员,不找学校党团组织解决,而要把它带到这万众瞩目的场合,献给总理,献给五四?其实,总理开场白就送给北大学子四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要有远大理想”,这不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

 

接下来,一个大二女生向总理提问:对大学生的实习和“做志愿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希望”。这跟第一个男生的问题一样,表达出青年学子需要“精神保姆”的可爱愿望。

 

然后的问题,“越来越大”,大到一上网就知道:一个女生的问题是“国家对民办大学有什么样的鼓励政策”,接着是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问题。还有“钱学森问题”(即“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总理已讲过多次,报纸上已经说滥了。

 

以上是新华社长篇报道里的所有问题。所有提问都“正确”无比,但都精心回避了总理的请求和愿望,都回避了一个青年对政治领袖应有的要求和追问。一位政治老人以自己“不怕说错话”来激将,但这些学子们却心头紧锁,不知所云。如果说这就是北大学子的“心里话”,那岂不表明:这些学生的心头空空如也?

 

总理和这群年轻人“相邀”,是费了心思的。他一到来就说,“我总觉得,还是五四这一天来北大最合适。”——“这一天”是什么意思?北大学生应懂得;“科学民主”四个字,总理前后说了好几遍;但所有提问都远离五四这个主题,令人七分不解,三分遗憾。

 

另据北大学生披露,说总理来到现场就表示:“我这次来就交代过学校,不要刻意安排,我一来就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而且这是他通常所受到的“待遇”:“坐在我身边的学生,我一问,不是学生会主席就是其他的学生领导。不用说,肯定是安排的。”

 

这种事先做好手脚的安排,在中国各级官场比比皆是,已司空见惯,不算什么新闻啦。但大学生们听了总理对校方的批评,却一笑了之,不拾这个话茬。总理接着谆谆告诫,“真诚的东西才会永恒”,但仍无动于衷,无从回应。校方把一群绝对“没有问题”“不说错话”的学生干部,整整齐齐地挑选安排在图书馆里等待对话,可谓煞费苦心!

 

温总理并不因为学子们提不出问题而报废了这一次北大之行。他想说的话,仍然会穿插进来。例如,他再次提到“公平正义比太阳更光辉”。只是大学生们仍无话可说,无言以对,似乎不敢接受这“人间的光辉”,不敢涉及“科学民主”“公平正义”这类话题。

 

毛泽东从前在纪念五四时曾说过,青年永远是最活跃的力量,他们代表社会运动的方向。他们永远在寻求表达,他们担心自己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的是主流社会“承受”不起,政治家不能接招。现在却反了过来,是政治领袖向青年发招,向青年征询发自肺腑的真实表达,而青年学子却“承受不起”,避“心里话”而惟恐不及。如此颠倒的逻辑竟然在五四发源地上演,挥斥方遒的斗士变成了循规蹈矩不越雷池的乖孩子小绵羊,岂不怪哉!须知:你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思考;不敢提问,就意味丧失了改造社会的勇气;不会“说错话”,最保险,可全身避祸,但别里科夫“套中人”式芸芸庸庸的思维,只能让自己永远地错下去。

 

(后半部分,参考《南方人物周刊》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