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个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推销出去?


对于一个国内中小企业的IT技术人员来说,要把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推销出去,难度是很大的。发明这项革命性技术可能比较简单,或许是在某个“点”上面有了灵感。但是要真正推销出去就很难了,尤其是国内的普通技术人员,难度更大,各种苛刻的挑剔有时候让你感觉不到一点希望。当然这种情况只是针对国内的技术人员来说的,如果是国外的技术人员提出的概念,无论是有名的或者是没有名的,国内的权威专家或者普通人员都会给出正面评论,毕竟中国是“礼仪之邦”,不懂,可以组织学习。比如“敏捷开发”技术,国内的软件工程师里搞明白的可能没有几个,但是大家给出的评价是正面的。

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毕竟在PC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技术全部是国外的,如果突然间说在云计算时代,中国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本来也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这并不是说草根技术人员的发明就很难得到认同了,其实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里,蕴藏着很多解决这类难题的方法,如果善于运用,是可以成功的。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讲易经的时候,就提到很多解决方案,比如“三季人”的故事。

一、知己知彼,做好功课

首先必须要承认不足。到目前为止,国内IT技术人员的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和理解国外技术人员提出的技术方法,即便如此,由于这些方法太多了,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也不可能了解全部的技术方法。所以在IT领域,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有几十年。

其次,寻找超越的时机和位置。“弯道超越”是一个机会。云计算时代是一个新的开始,国内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国内的技术人员所选择的路线和国外的技术人员一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从起跑开始的瞬间,已经落后几十年了。超越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虫洞”,直接到“弯道”的对面。

因此在推销革命性技术的时候要尽量了解知己,了解交流对象,并且通过每次交流,提高自己,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1、充分认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范围有限。大多数时候,掌握一项核心技术并不等于就可以用来产品化,因为需要很多其它的技术来支持。而很多知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的。

2、有可能和交流的对象没有站在同样的高度。比如听众站在山脚下,他们看到的只是石头、树、小溪等很具体的事物,而你站在山顶上,谈论云海、山峦、波光构成的壮丽风景画。因此要充分利用中华文化所提供的为人处世之道,从不对称的对话中求同存异,营造和谐的气氛。

二、有舍有得,制定对策

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想办法制定具体的对策,很多时候影响技术推销成败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心态和方法。

1、心态平稳。技术人员很多时候不是有经验的推销人员,很容易掉进对方设计的技术圈套。这个时候,往往很容易激动。因此心态很重要,用平常心对待。如果不了解对方提到的知识或者技术,就直接承认。然后回来做好功课,确保和下一个客户交流的时候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中国的市场很大,不要在意几个客户的丢失。

2、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可能的话,先了解对方的专业方向,从对方最熟悉的知识面进行介绍,这样便于对方了解、比较你的技术是否有优势。比如FO软件开发方法是为了解决软件危机而研究出来的,但是在推广介绍的时候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描述。我们在推销这个方法的时候基本上是采用同一套说法,所以大多数时候遭到置疑。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才找到其中的一些原因,我们是按照解决软件危机的几个难题来介绍技术,但是后来发现有些技术人员根本就不知道软件危机,他们认为“软件危机”是我们编出来的“新”概念,而且认为他们编写的程序里没有软件危机。所以我们采用的对策就是不提“软件危机”,他们的想法没有问题,不过我们的方法会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大家就可以心平气和的交流下去。

3、商业利益为主。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效率,因此在推广技术的时候,围绕如何让客户接受应用产品来做文章。

 

三、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犯相同的错误

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性的技术,是因为它的效果很神奇,因此在没有先例的国内IT领域,刚开始的时候客户不相信是正常的。但是要想把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创造商业价值,就必须要让有关方面的人理解认识并且相信技术。这就是一个综合因素的博弈。

1、引导交流的主题。比如你在介绍航空母舰的构建方法,但是在你推销的对象心目中,航空母舰和小渔船一样,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大小上的区别,因此他们会说,你先告诉我如何造这条小渔船,这样他们好比较两种造小渔船的方法。

因此这个时候,引导谈话交流的主题就很重要了。我们在介绍FO软件开发方法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场面,我们的主题是谈论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如何设计开发,采用FO开发的优势在那里。但是在后面的交流时场面失控了,因为客户把主题转移到完成一个很小的功能上,通过完成这个功能来比较FO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差别。如编写1+1=2的程序代码,这当然不会有差距的,所以客户的技术专家的结论是,FO开发和传统的开发一样,没有区别。这里例子放到航空母舰上,就是造航空母舰和造小渔船一样,在技术上没有差别。

2、重点介绍应用效果,尽量少介绍技术实施过程。既然是革命性的技术,那么必然有一些新的理论思想。如果客户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丰富的话,尽量不要介绍技术的实施过程。比如说服客户让你帮他们造航空母舰,只需要介绍航空母舰的应用效果就可以了,如果要等到客户完全明白造航空母舰的技术和理论才开始做这个单子,这就不是在造船了,而是在造就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了。

3、根据客户的应用目的正确选择客户。如果客户的目的是通过革命性的技术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然后通过产品占领市场,创造经济效益,那么就可以做进一步交流。如果客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交流合作,让他们的技术人员提高理论和实战水平,成为国际一流的专家,那么暂时可以先放下,等时机成熟后,采用培训人员的方式再和这个客户合作。

 

 

 

 

[三季人的故事](此故事曾仕强老师在山东曲阜听当地人所讲)

    相传,孔子的一学生 一日在院门口扫地的时候遇到一浑身绿色的绿人。绿人向孔子学生打招呼,当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的学生时大呼太好了,就向其请问一年有几 季?孔子的学生自然回答四季,可绿人却坚称只有三季,二人争论不休,而且越争越激动,于是两人打赌谁输了就要向赢的那个瞌三个头。此时,孔子从 院内走出来,于是孔子学生走上前去向孔夫子讨正确答案,孔夫子望了他二人两眼,然后回答讲一年有三季。孔子学生见老师这样子讲,虽心中不服,可还是依 约对绿人瞌了三个头。绿人自然欢天喜地离开了。此时孔子学生再问孔子一年明明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夫子要说是三季呢?此时,孔夫子笑言你没见他浑 身是绿,明明就是一蚱蜢,其出生在春季,历经夏季,死于秋季,他的人生中压根就没有冬季,你要硬跟他讲四季,他定是无法理解,那么争论就会不止不休下去,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