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三要素”道出了时下官场的真谛


 

前不久参加了的一个宴请。席间,有位本企业报社的记者,在和东家的儿子碰杯时说了这么几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记者以长辈对晚辈的身份说这番话的,他说,现在,要想当官上进,我有三句话你要记牢:文凭少不了;关系最重要;年龄是个宝。

文凭少不了,是说时下但凡领导干部岗位竞聘,都有文凭这个杠杠,或大专以上文凭,或本科以上,或研究生,乃至博士。这位受教的青年正在某企业的一个下属机构工作,也正当年轻有为,但就是文凭低了点,是个小中专,现在正上成人函授本科,以期在文凭上更上一个台阶。

有了文凭还不行,还得凭关系。在中国,所谓的公共关系,并非书本上讲的那么正儿八经,而是有许多的人情因素不断地在其中酝酿和发酵,最后促成了一个人的提升。可以说,关系乃是决定一个能否当官的关键所系。一个人,如果有比较硬的家庭背景,他建立起自己的关系来就会如鱼得水,有关部门在考察他的时候,在同等条件下,自然会对他(她)青眼有加焉;一个人,假若他来自毫无背景的家庭,那么,凭他个人的才能禀赋,以及擅长左右逢源的交际术,经过个人的艰苦奋斗,也能获得提升的可能。

有文凭未必有能力,有关系也未必有能力,但一个人如果文凭达标,虽然能力一般,但关系非同一般,这个人就很有可能得到提升(有人把善于营造关系也看做一种能力,这点在中国可能特别重要);相反,如果有文凭,而且能力出众,但没有关系,或与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人物没有处好关系,他就有可能没有出头之日。

最后一个因素,年龄。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喜欢风行一刀切,干部年轻化也是如此。其实,当初邓小平等老一辈提倡干部年轻化,是出于当时党内领导干部终身制存在的问题,为了打破干部任用中的终身制而提出来的。现在的干部年轻化似乎化得有些过了头,年轻化等于低龄化了。只要聘任干部,那通告里总少不了“年龄在35岁上”“在40岁以上”等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组织部门提拔年轻人的魄力和决心。有的还只是刚刚从学校里出来没几年的娃娃,20来岁,就到了副处岗位。我不否认人里头有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的“天才人物”,但当把这种做法作为一种流行或时髦来搞,不是什么好事!这种在聘任干部上的硬生生割裂年龄段的做法,叫人感觉到,那些过了这个年龄段的一大批人,都成了任人弃用的昨日黄花,似乎年龄大了几岁,连身上的本事和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了。认为年龄越轻越有能力,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的。它伤害的不仅是大批的又能有为的人,更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公然蔑视。当年龄成了一道流行的死杠杆的时候,那些有为的青年们,为了得到提升,谁都会拿自己的青春赌一把的。以前人们说演艺界的女演员们,都吃的是青春饭,而现在的中国官场,同样的也吃起了青春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