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药企苦觅“健身”良方


中小药企苦觅“健身”良方
2010-6-25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所过之处不乏残垣断壁,身处其中的药企也受到影响和冲击,更是给占药企大多数的中小药企带来了严峻挑战,许多体质弱、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药企或倒闭或苦撑。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战略力、执行力、创新力、文化力、品牌形象力等诸多综合竞争能力之外,归根到底是由于这些药企在应对危机时,管理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毫不夸张地说,中小药企因为管理困局,轻则伤筋动骨,重则一命呜呼,更多的则是在求生路上苦苦挣扎。

  管理之觞  

  笔者经调研发现,中小药企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少。很多药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难有长足发展的动力,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层没有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导致企业目标、文化不能很好地在员工中得以灌输并形成共识。

  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药企往往重生产、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是在经济景气时期,中小药企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一旦经济低迷,市场竞争激烈,忽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大多数药企设置了相应的职能部门,制定了岗位制度,由于责、权、利不明确,干得好与不好没有太大差别,业绩考核只流于形式。一些领导不去找原因,而是片面认为部门主管有问题,结果一段时期以后,部门工作又回到了起点;有些药企领导总觉得部属不如自己,凡事亲力亲为,最终精疲力竭;有些领导把工作交给部属,但总舍不得下放权限。于是,部门中慢慢形成一股怨气和惰气,工作自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管理出效益”不是空话  

  因此,中小药企要有理性的态度、系统的筹划、有效的执行。从一般意义上讲,在这种情况下,“活下去”成为药企非常现实且迫切的目标。金融危机过后,很多药企的自我认知从“大树”变成“小草”,中小药企还因为某些因素,在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方面有所欠缺,进而形成制约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如:无战略或战略不清晰;企业文化不健康;不重视品牌建设;组织职能划分不合理或缺失;制度体系不完善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信息系统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缺失、不合理或不能得到执行;员工整体素质、岗位能力欠缺,领导力、协同力、执行力不足等等。而以上这些往往是互相融合、互相关联、互为因果又互相制约的,所以,要协同解决,而不能单单把骆驼腿装在马身上。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药企而言,“管理出效益”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要真正推进药企管理水平的提升。

  解冻融冰慢慢来  

  中小药企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充满危机感,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正是企业管理者危机意识的体现。为平稳渡过管理之殇,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危机管理、培训:教育员工预防危机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员的危机意识能够提高药企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防止危机发生。在药企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应时刻把与公众沟通放在首位,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危机隐患。危机管理教育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掌握危机管理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和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

  2.强化市场营销的地位:解决管理问题的关键前提是,保证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而这需要营销的不断提升与创新。在企业中,“人”的重要性占70%,“物”的重要性占30%。一味强调产品高质量、低成本,这样的企业不一定能成功,或许还会造成质量浪费,使低成本产品积压。因此,要在药企中更新观念、树立全员营销概念,先要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同时,药企要节约开支、强化成本管理、循序生产经营、保护药企核心资产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3.形成“链条式啮合”:管理不是孤立的,中小药企要打造软性信息系统,密切关注发展机遇、行业现状及走势、阶段内经营管理数据的变化等,做到预测有依据、决策有支撑、调整有步骤、措施有针对。

  4.吸引人才:中小药企受规模所限,管理分工粗糙,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因此,企业应该与一些“外脑”或管理咨询机构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智力合作。

  5.整合内外资源:强化核心资源及优势,高凝聚、高融合、高附加。重点整合核心员工、核心技术、核心品牌价值、核心客户、核心药企文化等资源,蓄势待发。

  总之,中小药企要苦练内功,进行管理变革,如产品升级、产业链上移、战略调整、管理优化提升、品牌打造、资源整合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困境,逐步做大做强,从而走出“冰河时代”。

  走出短期繁荣“沼泽”

  国内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生机勃勃”与“管理混乱”并存的局面。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部市场,热衷于广告、促销、降价给市场带来的短期繁荣。然而,短期繁荣往往掩盖了企业内部管理不足所引发的潜在危机,长此以往将把企业带入“沼泽”:企业内部出现管理混乱,员工责、权、利不清;财务资金管理散乱、监控不力、信息失真;企业决策“拍板式”,管理意见不统一,政令难通;员工感觉在公司做事难,老板则感觉员工没有尽心工作;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不断增加等。因此,管理升级已经成为企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迈向第二重成功  

  企业成功有三个层次:第一重是市场的成功;第二重是管理的成功;第三重是文化的成功。我国医药企业大多处于由市场成功向管理成功过渡的阶段。过去,企业利用企业家的胆识、魄力与创新能力,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和有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赢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份额。但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医改的推进,整个医药行业逐步走向产业集中化、品牌集约化、寡头垄断的时代,企业很难再独享某一市场机会,市场份额逐年缩水。因此,企业必须尽快摆脱对市场机会和优秀企业家的依赖,向管理成功型企业迈进。

  管理升级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从局部突破或改良。因此,管理者要从战略咨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升级方案。

  分步骤解决问题  

  管理诊断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帮助管理者准确、系统地认识企业现状,掌握企业管理各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管理者针对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诊断的流程是:调查研究,确定问题;确定产生问题的本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对比,并最终选择优化方案;方案的实施;修正与评估。

  我国医药企业80%都是中小型医药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操作模式简单,面对市场倍感吃力。企业急需在战略、业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得到提升,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此外,要较好地实现管理升级,企业必须先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企业管理升级战略。战略必须包含以下内容:企业长短期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模式、新管理模式所对应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方法、新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管理的优化与改革等。

  管理升级不是一个人的事  

  管理升级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必须由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等战略层面的机构/人员来研究和解决。管理系统升级工作并非只是管理人员或企业老板一人的事情,需要企业所有股东和员工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升级要求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人人做出必要和及时、恰当的改变,互动协调,共同打造新的管理文化和系统。没有全体员工的支持、参与和配合,管理升级难以达到预期的速度和效果。

  确保管理升级方案的贯彻执行,是企业管理升级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再好的方案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很差,都将使其变成一堆废品。管理升级方案实施、执行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小组负责推进、沟通和监察,确保所有管理升级工作按照计划日程逐日深化。

  2.升级中发现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讨并现场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要规定好时间和责任人,限时做完。

  3.所有管理升级工作要形成正规书面文字文件,避免口头传达或口头制度,确保新管理模式的清晰性和传播的准确性。
 

 

 

 

作者:王运启 焦燕东 来源:《医药经济报》2010年0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