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游作忠传 [上]
作者:文言 吴文
目录
引子
1.顽童阿忠自命郭酢
2.初露峥嵘的游作忠
3.“宰猪的阿忠”竞选文化局长
4.字如其人话“游书”
5.三下南洋,海外争光
6.文联工作,如鱼得水
结语
引子
“作事唯求心可以,忠诚且看我如何”,这是闽清县塔庄乡白石山瑞香寺的一幅对联,一看便知,这是一幅嵌入“作忠”名字的藏头联。白石者,冰清玉洁;瑞香者,钟灵毓秀。这幅对联似乎是以事说人,或是以人评事,实则两者相通,因为只有对事业怀着一腔热诚,才有可能比别人收获得更多,攀登更高的艺术高峰。真草隶篆书精彩,笔墨纸砚写人生!让我们穿过被年轮阻隔的时空,去追寻书法家游作忠先生成长、奋斗历程的一步步脚印。
1.顽童阿忠自命郭酢
游作忠从小崇拜的老祖宗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朱熹的老师,史有“程门立雪”之典故)。佩服的现代文学家的郭沫若。他曾“自命不凡”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郭酢”,以示对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游作忠从小崇拜的老祖宗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朱熹的老师,史有“程门立雪”之典故)。佩服的现代文学家的郭沫若。他曾“自命不凡”地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郭酢”,以示对这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阿忠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下五都梅寮街。他是长子,从小父亲对他管教极严,可是当母亲有第二个弟弟后,因一人忙不过来,只好把阿忠交给做饼的祖母带。不曾生育过的祖母刘香莲把母爱给了螟蛉子(养子)的同时,也给了年幼的孙儿。祖母乐观、幽默、勤劳、热情的性格,从小就深深地影响了阿忠。她也经常带孙儿去饼作坊,接触许多劳苦大众,使阿忠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
祖母喜欢看闽剧,常常怀里揣一块甜饼,带阿忠去看福州方言演出的古老剧种,闽剧故事侠义千秋、肝胆照人、忠奸分明、助人为乐等正直的禀性给了阿忠以艺术启蒙和人格熏陶,这为阿忠日后豪爽潇洒、善良正直的性格形成奠定了厚实的人文根基。 后来祖母去世了。时至今日,游作忠常深情地说:“我常做梦,梦见的总是我的祖母。”每年中秋,闽清人有祭扫祖坟的习俗。一束鲜花一柱香,阿忠常跪在祖母坟前热泪长流。
可以说,没有老祖母的益智启蒙就没有阿忠今天的艺术根基。
祖母为阿忠讲述的“程门立雪”故事,使阿忠从小养成尊师好学的习惯。他立志要成为多才多艺郭沫若式的人物。上初中一年级时,他就改名为上文中提及的郭酢。
在福州市文化宫旁边住有阿忠姑公———黄省吾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家中挂满名人书画。阿忠去玩时就会问这是什么,那是谁画的、谁写的。老先生讲起书画来眉飞色舞,也使阿忠受到极大的艺术熏陶。
阿忠还有个叔叔叫游贤荣,初中毕业就写一手好钢笔字,并善隶书,他常教阿忠练习钢笔字与毛笔字,算是阿忠的书法启蒙老师。
叔叔家里有许多藏书,这对当时就渴望求知的阿忠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他借来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如《中国文学史》《水浒》《唐诗三百首》《隋唐演义》《千家诗》、《三国》等书。阅读名著的熏陶,让阿忠深受影响,特别是李白饮酒作诗、高度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在阿忠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过分沉缅于文学就会荒废其他学科。尽管阿忠在当时学校初中组钢笔字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但其他学科竟在期末考试中有三项不及格。
阿忠只好留级再读一年。有趣的是阿忠后来却成为这个小学附设初中班的“五好学生”。这应该感谢那位摸透了阿忠性格的语文教师黄煌声。
黄教师知道,阿忠刻苦奋进、自尊心强,对阿忠应从正面教育入手。黄老师在同学面前处处夸阿忠的好,让他不甘人后。
阿忠后来回忆起这位恩师时说:“他有意把我评上‘五好’学生,这使我不得不处处留心自己成为别人榜样。他向全班同学宣布我是小小书法家,这使我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拼命练字。他又说我功课门门有进步,这使我不得不认真刻苦,拼命用功读书,最后真的如我所愿……”游作忠承认,激将法对他特别有效。
鉴于当时“文革”的特定背景,当时的学校沿用部队体例,把学校分解成“连、排、班”,在初中时,游作忠当了“民兵排长”(相当于班长)。但这桂冠并未使他的猴性有所转变,他顽童的性格依然暴露无遗。
当时,学校有让学生轮流值日喊口号的惯例。一天,全校学生集中操场作值日训话。烈日当空,四十余岁的轮流值班的女教师林冬桂因找不到人轮值喊口令,只好亲自召集,并恼火地对学生们说:“今天是谁轮到值日?为什么不来喊口令?……不说,好!就让大家站着,站在这里等好了!”
场上鸦雀无声,没人回应,知了在树杈上不停地叫唤,气氛沉闷压抑。大家低着头,双脚在地上来回挪动,心里焦躁不安。
巴不得回到教室的阿忠灵机一动,一拍胸膛说:“我来轮值!”林冬桂老师正想说一声好,不料阿忠却高声喊道 “全体立——正!解散!”操场上的同学们不禁愕然,接着便纷纷作鸟兽散。一时全场哗然,笑声四起。“你你你······”林老师气得一时脸红脖子粗,但看到同学们一边欢呼雀跃,一边纷纷地从操场上逃离,也只好无奈地一笑,放他一码。其实,类似这等叛逆行为,阿忠的捣蛋也止一次。有一次课间操,他本应喊“伸展运动”,却偏要喊体操最后一节“跳跃运动”,使老师们啼笑皆非,学生们更是捧腹大笑。
他从小养成的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也渗透在他后来的书法艺术创作中。
高中时的阿忠,又具备了求新求异的形象思维。比如解答物理、数学题,他不满足于用一种方法解答,自己必须反复论证,用多种方法解答,才肯罢休。阿忠说“艺术是相通的,这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对我后来字体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变异,去追求字体的艺术美。”
借鉴从模仿开始,超越了模仿就是创新。艺术就贵在创新,只有超越常规,才能找到不同的艺术角度,走一条独创之路。即使是他后来读电大,也都这般深入求索。电大的“哲学”只一种课本,他读完后,感到“意犹未尽”,又弄来了九种不同版本的“哲学”书细读。他所具备的这种好奇探索的求新意识已深深地浸润到他的书法艺术中去。 电大考试中,他的哲学功课获93分,是当时全省考分最高者。电大学习以21科平均分83分的成绩毕业。
阿忠在中学阶段自名“郭酢蒙”(闽清县方言谓“发酵壮大的郭酢”之意)决非无缘无故。
2.初露峥嵘的游作忠
高中毕业后,阿忠到本县坂东粮站当炊事员两年。由于他为人灵活,善于交际,能言善辩,他买的菜、鱼、肉都比别人便宜,又炒得一手好菜。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不安于长期做伙夫,工作之余仍苦心练习书法,研究用笔手势,讲究字体结构。那时,时兴写大幅标语等,凡需动笔处,必请他来舞文弄墨。 恰巧,那个粮站的站长也喜欢书法与诗歌,这使阿忠兴趣大增。
1977年1月,阿忠赶上不用考试推荐上大中专的末班车,进入福建省商业学校就读,攻读统计学,由于当时就小有名气,再加上他从小就有组织才能与活动能力,被老师指名任命为班级小组长兼团宣传委员。
虽然学业繁忙,但阿忠并未放弃对诗词的爱好与对颜真卿字帖的临摹。在省城又得天时地利之便,他寻找各种机遇接触许多书法家,曾带着自己的书法到省城登门拜访老前辈沈觐寿、陈曦、陈奋武等著名书法家,受到他们的指点与鼓励。陈曦老人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书艺之道,非读破万卷。名师指示,不能窥其深奥。”对老名家的点拨,阿忠心领神会,铭记于心。可以说,观摩老前辈的书画与聆听教诲,使阿忠受益匪浅,让他后来的 书法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凭着阿忠的活力与洒脱,不少女生对阿忠钦佩不已,甜滋滋的女声常嗲声嗲气唤:“阿忠!给我写一幅字挂在床头呀!”阿忠就为她们写了诸如“难入梦”、“长厮守”、“口难开”之类的大字,使得女生们乱了方寸,挂也不是,不挂也不是,她们说阿忠的作品简直是“鸡肋”。
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阿忠被分配到罗源商业供销部门实习,俊秀飘逸白面书生的阿忠始终是商业界未婚女子青睐的人物。人们都说他“好一个风流才子!”
毕业后的阿忠,因成绩优异本可以留在省城福州工作,但他还是感觉故土难离,忘不了梅溪水的哺育之恩,尤其是忘不了父老兄弟的深情厚谊,阿忠决意回到故乡闽清工作。他被分配到县食品公司当统计员,有时也下乡收购猪存栏,也学宰猪卖肉。按当时行业前景看,食品公司也是一处“肥缺”(好单位),吃肉喝酒应该不成问题。
但阿忠并不沉湎于喝酒食肉。业余时间是他新的奋斗起点,工作之余,他仍在顽强自学。1982年,他成为中央电视大学中文系第一届学生。
这期间,他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并善于处理好各种复杂而微妙的人际,而被提升为副经理。
他在电大学习期间攻读了许多文艺方面的书籍,并重新研究和临摹名牌。为了让自己的书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再一次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功,他曾自费到北京“荣宝斋”观赏学习现代名家真迹,后来又去泰山观摩秦汉时期的古石刻。
之后,他读《艺术概论》时,似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书中的“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这一诊断,有了许多新的领悟。于是他就更加注重对艺术风格的历练,翻阅历代书法论著,研究书法艺术规律。为撰写毕业论文《论书法用笔与艺术美》而遍读有关书艺论著,感触颇深,一气呵成,毕业论文得到专家的首肯。
此时,阿忠感到胸中的艺术激情在澎湃,而艺术创作又不能仅限于书法作品,于是他开始写作,有许多散文、评论、诗论以及研究书法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参加各类文学赛事,并屡屡获奖。阿忠还积极参与、并组织闽清诗词联谊活动,曾先任政协梅声诗社理事,后为副社长。
1980年,游作忠拜当地老诗人刘保恒为师,学习古典格律诗词。福州地区自近代翻译家国学大师林纡首倡“诗钟”结社起,文人雅士喜作“诗钟”。清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云:“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诗钟云。”(又称折枝诗,因取七律诗中对联精粹如折花枝,故称折枝诗)。其创作特点是,限时、嵌字、讲究声律平仄、工整对仗等。清末民国读书人白头老学究乐此不疲,二十岁刚出头的阿忠经常穿梭于这些老人之间,以其敏捷的诗思,引人关注。偶作“诗钟”也常常得奖。现附录三例:
夜深鸟啼惊妾梦,
岁阑江寂动乡思。(“江鸟”三唱)
高岸晓霞千里草,
高岸晓霞千里草,
远帆斜日一江风。 (“高远”一唱)
一层不上无新景,
一层不上无新景,
三弄才弹有美音。(“美新”六唱)
1982年福清融光诗社举办“争取一唱”,全省折枝诗竞赛,阿忠所作“赏不私亲民取信,罚无阿贵党争光”备受原籍南社(柳亚子创办南社)泉州著名诗人潘希逸赞赏,被评为特等诗,并为阿忠写冠名对联云:
作事当为天下法,
1982年福清融光诗社举办“争取一唱”,全省折枝诗竞赛,阿忠所作“赏不私亲民取信,罚无阿贵党争光”备受原籍南社(柳亚子创办南社)泉州著名诗人潘希逸赞赏,被评为特等诗,并为阿忠写冠名对联云:
作事当为天下法,
忠心长得世人称。
福建省著名古典诗人、教授吴端升(融光诗社社长)在春节向阿忠拜年时书赠:
福建省著名古典诗人、教授吴端升(融光诗社社长)在春节向阿忠拜年时书赠:
长天旭日海无边,惠我春风又一年。
怎奈我残难建树,徒吟小草颂时贤。
阿忠被誉为诗坛“时贤”,他受宠若惊,连忙回诗赠答:
二五年华若逝波,又逢春节感蹉跎。
阿忠被誉为诗坛“时贤”,他受宠若惊,连忙回诗赠答:
二五年华若逝波,又逢春节感蹉跎。
平生笨拙无他技,敢学冯谖弹铗歌。
当年游作忠不过二十五岁,却乐于与大多数是由年长者组成的古典诗词爱好者赋诗谈词,后学者与老诗友成忘年交,成为福州诗坛佳话。
已巳中秋节,由台湾“八闽诗社”与“中国八闽诗协”主办的“海峡两岸赛诗会”在福州西湖举行。西湖“宛在堂”内华灯红烛,字画珠玑,来了许多著名诗家,如沈觐寿(林则徐曾外孙,沈葆祯曾孙)、林咏荣(国际桂冠诗人)、陈子波、林一青等96位两岸诗人济济一堂,高朋满座。会议主持者郑重宣布:“各位诗家,两岸同胞,请以敦字韵作七律一首,以“翰墨长留两岸情”为题,即席赋吟,优者获奖……”游作忠满怀激情,诗兴大发,第一个即席赋诗:
今日来之意倍敦,珠玑满壁感春温。
鸿篇允为斯文占,牛耳能操风雅存。
雅谊犹融园月色,诗潮直溯大江源。
雅谊犹融园月色,诗潮直溯大江源。
同根同祖同心愿,华夏中兴万马奔。
吟罢,全场掌声雷动。主持人当即评其为佳作,并给阿忠授奖,引来了众人钦佩的目光,阿忠成了诗会的焦点。德高望重的老诗书家沈觐寿也对阿忠的诗作深有感触,与阿忠合影留念。次日,《福州晚报》刊发了阿忠的这首诗。
初露峥嵘的阿忠,后来成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第一批会员(隶属中国作家协会,会长周谷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开篇,影响了阿忠的后来艺术成就。
3."宰猪的阿忠”竞选文化局长
文艺界有许多怪才奇人,他们的脱颖而出,往往都带有些许传奇性与喜剧色彩。
文艺界有许多怪才奇人,他们的脱颖而出,往往都带有些许传奇性与喜剧色彩。
当时的阿忠虽不是什么大名人,但他的一次参与文化局长的竞选活动,却使得梅溪山
城沸沸扬扬,闹闹嚷嚷。
1988年冬日早返春,这也象征着国家政治气候的暖春到来。本县有史以来第一次民主选举局级领导干部的序幕开始拉开。这次竞选,宣布有三个职务要进行民主选举———粮食局副局长、侨联主席和文化局局长。
生性好强的阿忠也跃跃欲试。大家都认为游作忠是食品公司的宰猪汉子,要竞选,最有利的当是粮食局副局长这位置,却不料阿忠宣布要竞选文化局局长,这使一些人颇感惊讶。诗社的朋友与其他熟人,为之拍手叫好。
但是,首次竞选谈何容易,与阿忠一起筛选到最后的其他四名候选人也并非等闲之辈。其中有镇副书记、有原文化局副局长、有宣传部一位老干事、有文化馆一位干部。要说领导经验,全在阿忠之上;要说文化工作管理,似乎也比阿忠更沾得上边。不过,人们也议论,凭阿忠的诗书才华,早就在闽清文坛鹊声四起了,阿忠似乎应该更有感召力。论热心文化公益事业,谁也没有阿忠的知名度与号召力。
也许是舆论四起,也许是性情开朗,在正式竞选之前,那位干事另谋他职去了,另一位也因与某公司琐事牵连而作了临选前的回避。真正与游作忠一比高低的只剩下二位文化界人士了。
选举在县委四楼会议室举行,有五十多位干部参加投票。省城来了市委组织部、文化局的代表。县里则有人大代表,县委组织部的同志。
按照竞选规则,参赛者必须当场撰写“怎么当好文化局长”的参政论文,必须当场答辩评委提出的问题,必须经与会者最后投票通过,必须把现场录相上送县委常务审查决定,必须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任命。这恐怕比当年宫廷殿试面君更有难度,宰猪的阿忠,是否有把握呢?
这些天,阿忠的独生女游咏梅(他把住处小楼取名为“咏梅阁)也在关心他的竞选。竞选的前一天晚上,阿忠还在自顾自地在写字饮酒,女儿也来气了,便天真地问:“爸爸!你不怕么?明天考不上局长怎么办?”
“选不上,老爸照样喝酒写字卖猪肉嘛!”一转沉闷为捧腹。
写作是阿忠的强项,第二天,阿忠现场作文,刷刷而下述职论文,一口气挥就了十二张稿纸3600字,洋洋洒洒。两个对手一个写八页,另一个写了三页。交卷时,在座的评委相互交换颜色,暗暗称赞阿忠的才思敏捷。
接着,省城里来的监考官开始答辩考题。从来就能言善辩的阿忠,怎怕几个考官的出题?他不但说起闽清文化现状如数家珍,同时也熟知县乡一级文化工作的职责与作为。述职报告时,他底气很足,声如洪钟,言如滔流,自如幽默善辩使人折服。举座惊叹。
评委给予阿忠论文最充实、答辩最优秀的评价。尤其是他对“如何团结与你意见不相吻合的副手”时,他说:“一不排斥打击,二要求同存异,三要和睦相处,四要发挥其特长”,他高度概括的语言,引发了人们的赞赏,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评委们至此又喜又忧。喜的中央政策英明,终于使梅溪冒出一个宋代理学名人游酢之后游作忠,他的才华横溢确可胜任文化管理之职,忧的是与以往的程序难以适应,竞选委员会原先是设想让一位党内人士任正局级干部,其预想未能实现。全体投票结果,游作忠得最多票数。又一时掌声雷动。
这样,竞选委员会只好把选举结果报请县委有关领导。领导们看了录相,不得不相信 选举是民主的,一切程序均无懈可击。忽然有个领导向女县委书记建议:“不如先作这样调整,游作忠毕竟是一个副经理,没有全局领导经验,先任一段副职较妥······他本人已连升两级了,也是过得去嘛!”
妙哉!些举甚善,把决定权交给人大,这也是一次民主鉴定。但是,人大常委会有几位常委,曾因亲自参加组织民主公开竞选工作,对这一次决定提出异议。县委女书记,这位公正廉明的领导无奈之际,只好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又看一次录相。最终大家仍然作如是决定:阿忠只有任副局长之职,没人愿意破这个“从上而下”的惯例。 消息传出去,政府机关大楼议论纷纷。
这次喜剧式的任命,拖到次年8月5日才行文通知,最后敲定。这时,闽清县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召开,文联正式成立。需安排一个人,正式加入正科级文联机构(这在当时福州八县尚属首例)。不在党的阿忠到文联任文联常务副主席。
1992年,那个后来已荣调到省妇联任副主任的县委女书记患重病住院了,阿忠作为老部下特地去病榻前看望她。想起1988年这次民主竞选,老书记在阿忠面前两眼含泪自觉内疚,但她还是从大局出发,劝阿忠好好工作,在自己得心应手的岗位上做出成绩。